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拥抱消费新场景”系列报道
金陵街巷绘出跨代际消费新图景
作者:薛晶晶 文/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一:游客在南湖东路上打卡拍照。
图二:南湖街区橱窗里展示的80年代家庭布置。
图三:消费者挑选冰箱贴。
图四:游客拍摄民国风写真。
图五:摆满怀旧零食的“八零九零小卖铺”。
■薛晶晶 文/摄
  “五一”假期,南京。老门东街区的巷弄里,一位妆容精致、发型讲究、身着旗袍的女士正听从摄影师的指导,摆出各种端庄优雅的姿势,将民国佳人的温婉气质尽数融入镜头,演绎当下热门的复古写真风潮;夫子庙景区里,许多青春洋溢的大学生身着汉服,鬓间簪花摇曳,她们一手拿着油亮喷香的辣条,一手握着童年记忆里的AD钙奶,传统服饰与新潮零食相映成趣;电影院里,银幕上哪吒腾云驾雾,家长与孩子屏息凝视,曾经陪伴父母成长的经典IP,此刻化作两代人共享的欢乐时光,在光影交织中镌刻下温暖的亲子记忆。寻常街巷间,时空在此重叠,父辈借经典IP重温记忆,年轻一代用复古美学编织新的浪漫叙事,上演着跨越代际的怀旧消费新图景。
“旧街区”焕发新活力
  夫子庙人潮熙攘间,“八零九零小卖铺”如同一扇时光任意门,店门前色彩明艳的泡泡糖纸在阳光下闪烁,货架上复古图案的锅巴、辣条层层堆叠,听装健力宝垒成银亮小山,斑驳墙面张贴着《大话西游》《天龙八部》等经典海报,旧时光的气息从琳琅满目的商品间漫溢而出,唤醒80后、90后的集体记忆。年近40岁的孙女士表示:“咸鲜酥脆的咪咪虾条刚触舌尖,便瞬间将我拉回到儿时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零食的欢乐时光。”
  怀旧消费正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席卷南京消费市场,成为当下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五一”期间,南京市南湖东路特色街区凭借复古主题和沉浸式体验,成为市民游客争相前往的打卡地。
  路口的南湖咖啡店别出心裁,将店内一角装饰成80年代婚房的模样,墙上贴着红彤彤的双喜字,半截高的绿漆墙裙前摆放着陈旧的五斗柜,上面立着绿色玻璃罩台灯,墙角还放着一台那时最流行的风扇。60多岁的徐女士跟着女儿来到店里,一眼便认出角落里的老式风扇,感慨道:“和咱家当年的一模一样。”
  从数据来看,夫子庙与古为新,用“符号化记忆”打造消费新场景,“五一”假期,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游客接待量位列南京市第一,而春节假期共计迎客342.9万人次,比2024年同期增长3.6%。主打生活流怀旧的南湖街区日均客流量超1.2万人次,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达3.2小时,夜间人流量也比改造前增加约30%。据南湖咖啡店店员介绍,他们平时每天销售约100杯咖啡,节假日销售量几乎翻倍。喝着搪瓷杯装的咖啡在怀旧街区中穿行,提着荷花灯照亮老门东的石板路,穿着汉服在夫子庙的文德桥上赏月,一幅幅画面彰显了“老符号+新场景”的破圈,成功将流量转化为销量。
  南京市文旅局市场管理处处长楼钱良表示,南湖街区更新的核心是去景区化,尽可能保留当时当地居民的生活风貌,让怀旧消费自然地融入现代烟火日常;而夫子庙则采取“主题化消费”策略,通过密集的年代符号唤醒集体回忆,将桨声灯影的秦淮河和现实场景紧密连接,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消费空间。二者分别对应“沉浸式体验”与“文化消费”两条并行不悖的城市更新路径,为传统街区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多元样本。
重构代际情感纽带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宁表示,对于70后、80后和90后群体而言,怀旧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本能回望,而对于更为年轻的群体而言,旧事物承载的新奇感、历史底蕴所带来的价值感、现实和过去交错的穿越感、产品本身的优质性,是促使他们进行消费的核心驱动力。
  当更为注重消费体验与互动的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那些80年代至千禧年代初的流行文化重新焕发生机。Z世代以怀旧消费为纽带,重构代际之间的情感连接,增加理解与文化共鸣。南湖东路街边的卤菜店,排队队伍中交织着老街坊与年轻人的身影;零食店内大白兔奶糖持续走俏,系列衍生的大白兔润唇膏、护手霜相继成为爆款;独具民国风情的冰箱贴、年代感满满的手绘帆布包,更让甘愿为个性收藏和文化记忆买单的Z世代爽快付款。
  社交平台也为怀旧消费搭建了跨地域跨代际的情感共振场,让怀旧从个人记忆升维成可分享、可消费、可传承的城市文化集体记忆。在小红书上,南湖东路的话题浏览量近200万次,夫子庙的话题浏览量超5亿次,当用户们分享“用《请回答1988》的方式打开南湖东路,随手一拍就是胶片电影感”“穿汉服提着花灯走在秦淮河旁,终于懂了什么是金陵韵味”等笔记时,UGC内容自带的怀旧叙事转化为社交平台的传播流量,使怀旧消费成为打破圈层的通用语言。
  除此之外,王宁表示,怀旧消费还成为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机制,帮助人们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社会中找到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在南京新街口金融中心工作的90后白领徐琦琪,几乎每隔一周都会特意绕去南湖吃一碗皮肚面,“儿时家门前的味道,是怎么也戒不掉的馋,吃完一碗,烦恼全消。”这种解压效应正是怀旧消费的核心竞争力,为高速运转的都市人提供“现实缓冲带”,成为对抗数字化焦虑的温柔解药。
让怀旧消费“活”在当下
  怀旧消费通过情怀刺激市场、复兴品牌,拉动了消费,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增长。然而,怀旧消费热潮愈刮愈盛,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怀旧主题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场景敷衍廉价、商品质量堪忧、受众年龄层单一、单纯依赖情怀营销、性价比低且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引发消费者诟病。不少怀旧消费空间业态只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忽略了地域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不仅未能激发居民游客的消费欲望,也难逃被市场快速遗忘的命运。
  虽然怀旧指向过去,但理念应朝向未来,新旧共生最需要突破的难点在于兼顾历史特征与当代需求。今年初,南京市文旅局等部门联合出台《南京市进一步促进文商体旅展联动提振消费的若干举措》,提出要注重彰显南京特色,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文商体旅发展实际的政策。在强调情感共鸣、保持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基础上,根据地域空间特性提供多元化互动体验,并且产品、体验和功能应随着生活变化和城市发展不断更迭。
  细看南京夫子庙的“白天逛市集+晚上看秦淮灯影”,将“夜泊秦淮”的诗词意境转化为实景灯影秀,实现符号体验而非符号堆砌;南湖东路的“街边烟火气+复古咖啡店”,采用微创的城市更新方式复原老街坊的日常。种种规划发展都是在紧跟潮流的基础上,触摸南京的城市肌理,将历史纵深感与生活流充分融合,避免腾笼换鸟式改造导致的街区空心化,让真实生活场景成为怀旧消费的“活背景”,赋予消费者一份别处难寻的南京记忆,构建出不可复制的怀旧消费壁垒。
  南京市文旅局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南京市接待游客12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53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24年同期分别增长12.6%和18%。银联商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南京市文旅消费总额62.4亿元,其中异地文旅消费金额35.2亿元。
  “怀旧不是简单地搬来老家具,而是要让老生活方式‘活’在当下。我们不能将城市的空间与历史、文化、生活割裂开,老元素要通过场景体验化、产品跨界化、互动社交化的新载体,从一次性好奇转为高频次向往。”楼钱良说,“真正的怀旧消费,是在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间找到契合点,以年轻视角诠释古典气质,在记忆碎片中加入现代解读,让不同代际都能找到共鸣点。”
  当暮色笼罩,秦淮河边的灯笼映红了“八零九零小卖铺”的玻璃,南湖东路砖墙上“美好南湖”的涂鸦被路灯照亮。历史沉淀的街巷与现代商厦交相辉映,构成了南京怀旧消费最生动的注脚,这里没有刻意营造的“回忆杀”,只有将过去的烟火气揉进当下生活的智慧。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金陵街巷绘出跨代际消费新图景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