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2009绿意渐浓
作者:桑学骐 李燕京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经济则是21世纪最具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形式之一。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实现经济复苏的重大举措,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并就如何发展绿色经济做了具体部署,包括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随着各项政策的推出,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向绿色转型,而在政策的推动下,百姓生活也是绿意渐浓。
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全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的投资力度都不断加大,2009年,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日前在会上强调,3年多来,污染减排工作超过了社会预期,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目标,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美国的卫星机构调查也表明,中国二氧化硫的浓度开始下降。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浓度持续降低,奥运会后也保持着下降趋势。
  国家环境保护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副司长刘长根指出,2009年上半年,全国化学吸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比2008年下降了2.46%和5.4%,呈现了下降的态势。预计二氧化硫排放可提前一年达到“十一五”减排目标,化学吸氧量则可以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85%以上。
  此外,“十一五”以来,全国地表水水质总体稳定,部分流域呈逐年好转趋势,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值下降20.8%;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呈现好转趋势,其中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增加了5.8个百分点;全国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下降15.8%,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降低11%。2005年以来,我国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提高6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近8个百分点,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35个百分点。
  另据了解,2009年我国政府安排580多亿元资金用以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等建设。政策利好和财政支持为节能环保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环境保护部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审议意见》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新增23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中,有230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
  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仅显著促进了我国的环境质量改善,也极大地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近日在第四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上表示,中国将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广阔。预计到2012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2.8万亿元。
食品包装更安全更环保
  2009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食品包装的法规和标准,将食品包装的安全性、规范性、环保再利用等都纳入了法治的轨道,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了更多的信心。
  《循环经济促进法》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对于包装有着明确的规定,指出工艺、设备、产品及包装物设计,应当按照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要求,优先选择采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和设计方案,应当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
  《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起实施,规定任何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目录外的物质都将不得使用,任何食品都不能免检。
  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自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规定了塑料一次性餐饮具定义和术语、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产品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要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将一次性塑料餐饮具的安全卫生和使用性能放在第一位,而材料的可降解性能仅作为“推荐性项目”退居其后。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认为,《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首次以国家标准的形式承认了不可降解塑料餐具的合法身份,对可降解塑料餐具也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即生物降解率不得小于60%。减少了过去企业盲目宣传推广降解塑料餐饮具给市场带来的混乱。而以往一些企业过于追求餐具的可降解性,导致产品反而达不到卫生要求。
  自2009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还有《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标准,该标准适用于以聚乙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等树脂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层挤出或多层共挤的工艺生产的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标准中要求对质量含量1%以上的各类添加剂,应标注具体名称或化学结构式,且保鲜膜应标注净卷重公称值和“食品用”字样。聚氯乙烯材质自粘保鲜膜应标有“不能接触带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炉加热”、“不得高温使用”等警示性语言。
  针对以往很多食品包装方面的标准、规定过于笼统的现象,2009年出台的一系列标准则相对更加细化,有利于执行和监督检查。比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三聚氰胺-甲醛成型品卫生标准》等。
  虽然在食品包装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但是随着法律、标准的不断完善,食品包装正走上环保之路。
“限塑令”逐渐深入人心
  《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实施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尽管很多人认为“限塑令”实施存在着各种障碍,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明显减少,其中在商场和超市最为明显,减量在75%左右。限塑观念已在人们的心中开花结果,消费习惯逐渐转变。
  来自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调查显示,一年多来,塑料袋购物用量下降了400多亿个,相当于节省石油资源120万吨以上。同时垃圾当中的塑料袋量也减少了10%以上,减少了大量的运输、填埋等费用。
  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2009年发布的《限塑政策研究NGO合作项目综合报告》中同样指出,我国大中型超市对“限塑令”执行情况比较乐观。北京和杭州等地的大中型超市执行情况最好,基本都能够做到向顾客有偿提供厚度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购物袋。哈尔滨和郑州等地的大中型超市执行情况稍差,一些中型超市执行力不强。兰州、广州、成都等其他地区的执行率也都在80%左右。调查还发现我国农贸批发市场对“限塑令”执行情况两极分化严重,其中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实施条件较好的市场,执行率较高,尤其在杭州,农贸批发市场的执行率已达70%。然而,一些设施条件较差、管理混乱的市场,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李静认为,虽然在“限塑令”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总体的实施效果还是比较乐观的。在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以及我们的管理程序,包括疏堵结合的程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让人欣慰的是,随着“限塑令”深入人心,消费者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北京、杭州、兰州、哈尔滨、成都、郑州、广州等城市的调查中,九成以上的消费者表示了解国家的限塑政策,七成以上的消费者表示理解和支持“限塑令”,而且,不论观点如何,“限塑令”的颁布实施确实使许多消费者养成了重复使用塑料袋或环保袋购物的良好习惯,以广州地区为例,去超市采购时,有65%的消费者都会自备购物袋。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6 版:绿色消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2009绿意渐浓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