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近年来,承载着深厚民族传统文化的民俗节日消费,在融入丰富多彩的现代元素后,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
民俗节日消费在传承中与时俱进
作者:贾君 郝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农历虎年春节将至,与虎有关的节庆商品成为热卖
图(2)一北京市民在选购春卷
图(3)二十四节气柱主题公园成为不少北京市民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 贾 君/文
郝 军/摄
  立春刚过,“咬春”的味道还没有走远,人们已经开始忙着为即将到来的春节挂灯笼、贴福字……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民俗商品都是消费热点,连我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也加入这一行列,熟悉的、不熟悉的二十四节气食品陆续露面……春节将至,记者连日来在北京市采访发现,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记忆的民俗节日消费,在融入了丰富多彩的现代元素后,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
节气食品加入民俗商品队伍
  2009年11月7日,立冬,24根汉白玉质地的立柱在北京市永定门至天坛南门的南护城河北岸拔地而起,柱子上面雕刻着介绍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历史由来、民俗文化等内容。二十四节气柱主题公园成了不少北京市民了解节气民俗的好去处。
  事实上,近年来,节气消费尤其是节气食品消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就拿不久前的2月4日立春来说吧,当天的北京尽管寒风阵阵,但市民还是争先恐后“咬春”——吃春卷、吃春饼。春天的滋味,由此在每个人心中升腾起来。
  记者当天在北京各大超市、老字号门店看到,春饼、酱肉、豆芽菜、韭菜等“咬春”食品热卖。在西内天福号总店,早上6点多钟,前来购买酱肘子的市民就在门口排起长队,该店不得不提前半个小时开门售货。
  二十四节气食品受热捧不仅仅是在立春。1月20日,大寒节气前后,8万盒养生食品“大寒消寒糕”在北京市场销售一空……
  推出二十四节气食品的北京稻香村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迟向东对记者介绍说,2009年的立秋前后,北京稻香村将1万盒“立秋肘子”投放北京市场,很快售罄。受此启发,从那时起,稻香村开始依照节气日期,陆续推出节气食品,为传统民俗商品队伍增加了不少新成员。这些节气食品一上市,就受到京城消费者的欢迎。“每一个节气就是一个节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人们多以其作为食补的重要参考时间,由此,其中的一些节气已经被赋予了传统节日的色彩,如清明。”迟向东介绍说,在参考了营养学家和民俗专家的意见后,北京稻香村目前已拟定出符合养生及民俗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系列食物名单。如大寒吃消寒糕,取谐音“年年高升”的好兆头;惊蛰后天气转暖、细菌滋生,吃“驴打滚”寓意“害虫死,人翻身”;春分吃蒜蓉饼,有助杀菌增强抵抗力;小暑的绿豆糕和大暑的荷叶饼能清热降暑;天气转凉的寒露,吃长寿酥滋阴润肺;霜降,吃迎霜兔肉秋补等。此外,清明的青团、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立冬的白菜佛手卷、大雪的松仁枣糕……这些节气食品除了具有鲜明的节气特点,还与我国传统习俗相联系,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消费魅力。
民俗承载着传统文化记忆
  在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隆重、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民俗消费、民俗商品市场最红火、最热闹的时候。春节临近,许多家庭都在忙着置办各种年货,吃的、穿的,贴的、挂的……无不体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特色。
  过节,吃依然是重头戏。在琳琅满目的京城食品市场上,多年不见的南糖礼盒“老糖块”、上世纪80年代消失的坛子肉组合“老坛子”、京味糕点“京八件”,今年再次摆上了北京稻香村的柜台,吸引了复古找“年味儿”的人们。“过新年,穿新衣”,服装市场正在猛刮“传统风”,许多消费者选购中式服装尤其是上有老虎造型的唐装作为过年新衣。北京市部分商场统计显示,近来中式服装日均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三成多。
  1月31日,在五棵松旺市百利超市记者看到,这里的唐装品种全、样式多、价格适中,受到不少消费者的欢迎。正在试穿的袁国斌老先生对记者说:“过春节,还是穿件中式服装最有‘年味儿’。”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作为我国传统民俗节庆的文化符号,灯笼、窗花、春联、年画、福字等节庆商品销售一年比一年火爆。1月30日,记者在北京市西城区的天意、万通等小商品市场看到,红红火火的虎年贴画、做工细致的老虎挂饰、威风凛凛的老虎剪纸摆满了商家柜台,前来购买年货的市民络绎不绝,与“虎”有关的节庆商品成为抢手货。
  北京家乐福中关村店等大型超市还特意辟出了近百平方米的专区,展卖各种民俗商品。会变换色彩的宫灯、能发光的各式挂件、装上电池就能“虎啸”的跳跳虎……这些融合了现代科技的产品更是招人喜欢。
  民俗商品市场的繁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近年来我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一个缩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教授对记者分析说,“传统节日是历经成百上千年,一个民族不断积累、约定俗成的生活的高潮,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创造。一个民族精神的DNA,特别鲜明地表现在民俗节日文化中。近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习俗出现了强烈的感情回归,这是民族记忆的返璞归真。”
民俗节日消费也需与时俱进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儿歌唱的是京城百姓迎新春、闹新春的场面。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过年方式和消费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几年,不少家庭在饭店订年夜饭,拎着礼品登门拜年的习俗则变成电话拜年、短信拜年、视频拜年等更为便捷的形式……传统民俗节日融入了丰富多彩的现代元素。“传统民俗节日消费必须与现代生活接轨,否则就面临边缘化的威胁。”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知名文化学者施战军分析说,“传统节日文化产生于农耕时代,是我们先民对生活与生命的礼赞,应该传承和发扬,同时,我们应该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借鉴传统因素,并结合现代文明创造出一些适合当代生活和精神需求的过节方式。”“文化新旧能相宜,民俗古今一脉传。”万建中说,文化像河流,是不断流动、发展的,没有绝对的原生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以及家庭结构、居住格局的改变,国人欢庆民俗节日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仪式、细节已经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但是,节日的核心本质即精神层面的内涵——对幸福生活的信心、对美好前景的企盼、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祝福没有变化,这在国人对春节和新年的期待中表露无遗。
  万建中认为,节日的深邃在历史,节日的魅力在特色,节日的活力在风尚。随着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应通过扬弃和创新民俗节日文化产品,丰富和滋润现代人们的生活,让精神家园彰显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特别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民俗节日消费在传承中与时俱进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