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吴桥以其源远流长的杂技历史、丰富多彩的杂技民俗、惊险奇绝的杂技表演被誉为“天下杂技第一乡”,记者近日采访调查却发现——
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亟待保护
作者:任春彦 李建 张洪河


    ■任春彦 本报记者 李 建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这句俗语生动地描绘了河北省吴桥县杂技文化生态的繁荣及群众基础的广泛。然而,近年来,在多元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家庭不愿再送孩子去学杂技,杂技之乡原有文化生态环境面临冲击。有关专家呼吁,加强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已刻不容缓。
  杂技已不是吴桥人唯一的饭碗
“学杂技肯定是要吃苦的,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受那份罪了。”吴桥县杂技博物馆副主管、吴桥杂技传人张钰军告诉记者,相比其他行业,学杂技投入太大而回报有限,放弃绝技、另谋出路成为很多吴桥人的新选择。
  记者了解到,吴桥杂技艺人主要来自农村。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很多农民走进城市乡镇,杂技已不再是吴桥人赖以谋生的唯一手段。
  据介绍,杂技节目多以挑战人体极限为主,90%以上练习者受过伤,一半左右的人还会留下职业性病痛。杂技节目除要求基本功扎实外,对表演者年龄要求也很高,大多数艺人年龄大了以后要面临重新择业问题。然而由于从小学艺,这些人学历大都不高,除当教练或自己组团、办校外,就业面很窄,这也成为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学杂技的原因之一。
  吴桥杂技文化生态日前脆弱
  杂技学校招生越来越困难,正在从事杂技表演的艺人年龄不断增长,面临转行,很多老艺人的绝活儿面临断代失传、后继无人的危险。
  “学员少了,选拔人才变得困难,很多高难度的节目今后恐怕很难看到了。”张钰军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正在以绘画形式记录整理一些高难度经典节目,如《脑弹子》、《米簸子》、《杆子人》等,保存到杂技博物馆。但事实上,最好的保护还是尽快为这些节目找到更多优秀的传人。
  “后备人才缺乏,必然会削弱吴桥杂技的文化生态基础。”曾对吴桥杂技文化生态进行调查研究的石家庄学院周志平教授说,当杂技艺术成为人们直接或间接谋生的手段时,其文化生态就能在自然状态下得到健康发展;反之其文化生态会逐步变得脆弱,急需得到保护和传承。
  吴桥杂技作为一项文化遗产,其产生与发展依赖于吴桥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吴桥地处黄河故道下游退海地,土地盐碱瘠薄,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经济落后时代杂技从田间杂耍变成吴桥人的谋生手段,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特有的文化。
  吴桥杂技从萌芽、生根到繁荣,其文化生态发展经历了3000多年历史。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吴桥县向全国各地输送了2000多名杂技艺人,全国大的杂技团几乎都有吴桥籍艺人。杂技界普遍流传着“十方杂技九籍吴桥”的说法,吴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杂技文化的一个标志。
  文化生态保护是普遍性难题
  专家认为,如果文化遗产远离了它们的所有者,远离了它们所处的环境,蛰伏在博物馆,其实不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最好保护方式。理想的保护是既要保护现实存在的各种传统文化样式,更要保护孕育产生此文化的生态环境,对民族民间文化实现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原地整体保护。”
  河北省文联、河北省杂技团等有关专家认为,一些杂技节目还可以变身为健身项目,这有助于夯实吴桥杂技艺术的群众基础。同时,应从制度层面、产业化发展等角度切实提高杂技从业人员的待遇,保证杂技艺术后继有人。
  据了解,吴桥杂技的文化生态保护难题并非个案,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面临类似困境,如唐山皮影戏、井陉拉花等,后备人才越来越少,甚至原有文化生态区域特征早已消失。对此,文化界专家认为,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将其原状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之中,培养社区居民对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同时还要创建生态博物馆,做好文化遗产资料信息中心建设和普查建档工作,促进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
  据悉,去年6月,河北省文化厅印发《关于命名首批河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决定》,命名了包括吴桥县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定古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安新白洋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11个河北省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实施有效整体性保护。据记者了解,目前相关落实工作尚未全部到位。
●社会呼声
民革河北省委建议尽快建设吴桥杂技文化生态区
■本报记者 李 建
  一说起吴桥,很多人都会想到集高、难、惊、险、奇于一身的吴桥杂技表演。“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然而在当前多元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一杂技界普遍的说法正面临冲击,吴桥杂技文化保护面临严峻形势。前不久,民革河北省委在河北省政协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关于创建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尽快将建设 “吴桥杂技文化生态区”列入议事日程,以保护这项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之一。
  民革河北省委的提案说,据1952年的不完全统计,在吴桥几乎村村都有杂技艺人,如吴桥范屯村300多户人家,就有150多人从事杂技活动,其中50多人常年在国外演出;仓上乡宁庄128户,就有114名杂技艺人。改革开放后,吴桥县杂技团、吴桥杂技学校演出队、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公司曾多次组团赴新加坡、韩国、泰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演出。据统计,吴桥艺人所到达的国家有50多个,在世界上广泛地传播了中国的杂技文化。“延伸杂技旅游链条,深度开发和包装推介民俗旅游景点。”提案建议,当地政府可以将吴桥杂技界一些老前辈创办的杂技学校旧址、杂技前辈的杂技道具等加以修复、整理,在吴桥农村创建不同的杂技博物馆,一方面便于旅行社组织游客前往参观,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的象征向人们展示。
  专家说,当前,必须将“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尽快列入议事日程,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吴桥县要努力创造条件,特别是把一些著名的景点通过公交线路连接起来,在农村进行商业网点及旅游配套相关设施建设,以让游客深入到吴桥农村的杂技景点参观。
●新闻链接
吴桥杂技喜获两项国际大奖
  据新华网报道 日前河北省吴桥县政府办公室透露,在3月7日俄罗斯乌德穆尔特自治共和国伊热夫斯克举办的第三届俄罗斯马戏节上,由吴桥县杂技团选派的 《绳技》《独轮车》两个杂技类节目,一举摘得了大赛第一银奖和特别奖。
  据了解,俄罗斯马戏节是在杂技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杂技赛事之一。今年的第三届俄罗斯马戏节上,共有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西班牙、哈萨克斯坦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1个节目参加了比赛。
  经过激烈角逐,俄罗斯国家马戏公司的《驯虎》、莫斯科尼库林马戏团的《大跳板》和杜洛夫马戏院的《驯象》3个节目获得了此次马戏节比赛的金奖。由吴桥县杂技团选送的杂技类节目《绳技》和《独轮车》节目分别荣获大赛第一银奖和特别奖,再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杂技的精湛技艺。
(张洪河)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亟待保护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