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清明节来临 网上寄哀思
作者:张磊


    ■本报记者 张 磊
  清明节祭奠亲人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如今,许多网民将这种传统习俗搬到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人采用各种网上祭拜的形式,抒发自己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北京八宝山公墓近日推出了网上纪念馆。记者登录该网站看到,不少网民在网上纪念馆建立逝者的生平资料,并配有图片。在图片下方还设有“献花”、“哀歌”、“点烛”、“上香”、“祭酒”等栏目,亲友们可走进网上纪念馆缅怀逝者。
  目前,全国各地很多网站开通了网上祭奠亲人的专区,各种各样的网上祭奠形式吸引了不少网民。记者在一家网站上看到,该网站特别推出清明节网上祭奠活动,网友登录时,打开祭奠专题页面后,注明“被祭奠人”、“祭奠人”,就可在“祭词”一栏中写下自己的思念之词。短短几天,已经有数百名网友在网上留言,纪念逝去的亲人。也有一些网站专门以网上祭奠为服务内容,分别设置纪念园地、纪念相册、生活再现等栏目,为逝者建立网上天国。
  “网上祭奠亲人是一种比较超前的方式,一些经常上网的人比较容易接受。”网友蔡先生说,“尤其对于那些无法回家乡祭扫墓地的人,可以选择这种方式遥寄哀思。”记者在实地采访中发现,普通百姓对网上祭奠的看法各有不同。多数中老年人仍比较倾向于扫墓等传统方式,一些年轻网民比较愿意选择网上祭奠的方式。
  网上祭奠不仅可以打破时空的阻断,与传统的祭奠方式相比,也是一种绿色、低碳、环保的祭奠方式。据了解,北京市许多殡仪服务单位已经设立网站,引导人们网上祭奠。
  各种形式的网上祭奠平台无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文明祭拜的场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安葬逝者骨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有关部门大力倡导文明节俭的殡仪新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是积极推广新的安葬方式,引导人们把保留骨灰向少占地或不占土地的方向发展,由厚葬、土葬到薄葬、火葬,从保留骨灰到骨灰撒入大海,达到不保留骨灰的目的。
  目前,互联网在我国大中城市已经相当普及,网上祭奠可以说为人们寄托哀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1 版:数字生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清明节来临 网上寄哀思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