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疫苗信任危机呼唤防疫回归公益
作者:张玉胜


    ■张玉胜
  我国内地连续发生的疫苗安全事件引发了信任危机,有人在网上发出《宝宝,妈妈不再带你打疫苗》的帖子得到一些家长的认同,有的甚至提出发动疫苗“拒打潮”。有关防疫专家4月12日强调指出,这一状况令人忧虑,如不及时解决,真的出现拒打疫苗现象,将直接危及公共卫生防疫屏障(据4月13日中新社报道)。
  从山西“贴签疫苗”事件被曝光,到江苏延申7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因涉嫌生产销售劣药罪被捕,问题疫苗已经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公众对疫苗的信任危机,甚至已经影响了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其危害不可小视。
  笔者注意到,面对疫苗安全事件,防疫专家更多地是从疫苗的角度进行解读,比如说:“目前尚无既可提供完全保护、又没有任何风险的完美疫苗”,“疫苗事件增多,直接原因是疫苗接种数量和接种剂次的增加”,“预防接种的不良事件不能完全避免”,“跟疫苗接种有时间关联的儿童致伤致残事件每年都有几十例”等。针对如何消除公众对疫苗的信任危机,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必须提升公众对疫苗的认知度”。
  诚然,专家的说法有着科学的依据,所提建议也能产生一定效果。不过,笔者以为,人命大于天,防疫重如山,要消除目前部分公众的疫苗信任危机,有关部门仅仅扮演信息员、宣传员的角色是不够的,而应该在防疫体制和机制建设中有所作为。
  笔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前问题疫苗频现,与其说应完全归咎于疫苗本身,倒不如说是暴利驱使。以狂犬疫苗为例,老百姓接种的费用从200多元到400多元不等,而实际上狂犬疫苗的成本仅几十元钱,出厂价格在130元左右。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预防医学的工作原则有明确条文,即“不能从预防中获利”。据介绍,我国对现有疫苗按照是否收费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也就是说,第一类疫苗的费用由国家支付,第二类疫苗则由家长买单。从根源上来说,市场化不适合防疫工作的实施。预防疾病工作与经济利益挂钩,会导致本来应该作为公益机构的防疫系统,因为体制给予的便利,而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收费疫苗的营销网络。
  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实施部门,防疫机构从事的应该是公益事业,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就应该是 “为百姓花钱买平安”。只要利益链不断,疫苗安全事件就可能再次出现。因此,只有让疾病防疫回归其公益性质,才能让疫苗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等环节,不再有昧心逐利之徒介入,不再有偷工减料、掺杂使假的情况发生,人们才能使用到放心合格的疫苗。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声】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疫苗信任危机呼唤防疫回归公益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