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新版《红楼梦》开播遭诟病
作者:孟刚
图片


      “额妆”造型放在京剧舞台上是一种美,但是用在古装电视剧里,却不够生活化。(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孟 刚
  地方电视台播出之后,9月2日,历时4年拍摄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以下简称新红楼)登陆北京和安徽卫视,成了百姓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选秀风波、造型质疑……从筹拍之日起,“新红楼”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有风吹草动,必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有着1.18亿元大投资的“新红楼”理应更精致、更细腻、更大气。然而事实是这样吗?许多观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红楼”从配乐、台词到演员表现实在是不敢恭维。

配乐犹如鬼片

  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配乐多忧伤、悲凉,忧伤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作曲家王立平曾花四年半时间为其编曲,仅创作主题曲《枉凝眉》就花了一年时间。20多年后的今天,《枉凝眉》仍在传唱。
  据悉,操刀“新红楼”音乐的是作曲人郭思达,曾参与电影《手机》、《千里走单骑》的音乐制作。郭思达为“新红楼”制作了15首乐曲,包括12钗判词、宝玉判词和片头曲、结尾曲,而插曲基本放弃了旋律,采用了昆曲的吟哦。然而这样的配乐却广为观众所诟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媒体人小张告诉记者,从第一集开始,背景音乐里不时传出一种飘渺的女声,而且不分场合和地点,那种有气无力的声音配上昆曲的弹奏,总给人一种很诡异的感觉。除了鬼气的女声外,在其他一些场合,比如贾瑞调戏王熙凤等场景,配乐则又显得过于卡通化,背后的金属声听起来更像是娱乐节目《康熙来了》里的电子配乐。

台词晦涩难懂

“新红楼”忠于原著,值得肯定,然而其全部采用文言文的台词,却让人看得很吃力。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孙先生在看过“新红楼”后告诉记者,剧中使用了大量的旁白,看上去有些像纪录片。孙先生表示不接受新版的台词,“从主角到带台词的群众演员,几乎没几句台词说起来是层次分明、考究的,其间夹杂着咬字不清,大多像白开水一样读出来。”孙先生还发现,编剧在旁白中用了很多自造词、生僻词,半文半白的台词听起来很别扭,不看字幕根本听不懂。中文系毕业的王真良先生看完“新红楼”后告诉记者,如宝玉挨打那集,王夫人与袭人谈论起管教宝玉的难处时,剧中这样说:“我常常掰着口儿劝一阵,说一阵,气得骂一阵,哭一阵,彼时他好,过后儿还是不相干,端的吃了亏才罢了。”这是原著中的原话,但是对电视观众来说却很难理解,要靠字幕甚至根据语境猜测才能听懂对白。

演员表现不尽如人意

  该剧的台词忠于原著,但是不少观众看后认为,演员在念台词时像小学生背书,虽然节奏抑扬顿挫,但是不够生活化,让人看得不舒服。特别是蒋梦婕饰演的林黛玉,“背书”也背得很差,台词对白往往念得断断续续。不少专家也认为,戏里十几岁的小演员懒音太重,台词因为太过文绉绉,都是硬背下来的。
  而在演员形象方面,蒋梦婕和李沁饰演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也引发了争议。有观众反映,宝钗和黛玉的形象与原著完全相反,宝钗变成了尖下巴,黛玉面部轮廓反而丰满很多。此外,不少观众还认为“新红楼”中的“额妆”造型很是失败,“‘额妆’不好看,不生活化,在舞台上演戏可以,但电视剧不行,掩盖了演员的个人气质,让观众分不出谁是谁。”一位观众这样告诉记者。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新版《红楼梦》开播遭诟病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