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走进课堂 丰富晚年生活
作者:孟菁苇


    ■本报首席记者 孟菁苇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全国老龄委决定,从今年开始,每年重阳节前后的一个月定为“敬老月”。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通过对北京西城老年大学学员、校长的采访,更多了解到当下老年人的学习状况,以及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晚年重新走进课堂
  北京西城老年大学是一所民办大学,所开设的学科基本上都是适合老年人的,老年人可以在这里一方面增长知识,一方面丰富生活,陶冶情操,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老年人已经不再满足于一般的书法绘画,很多人的家里都买了电脑、钢琴,他们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为可贵的是,他们不希望自己落后于时代。在这种情况下,西城老年大学在以书画为主的情况下,又增设了计算机、摄影、声乐、健身等适合老年人的课程。西城老年大学张校长告诉记者,“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以满意为标准”是近年来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办学理念。他们对老年人实行人性化服务管理,教师们每日负责给学员们打水,组织锻炼,而且有保健大夫跟班。班主任老师还要经常找学员谈心,关心他们身体和心理健康,对“老小孩”们经常发生的矛盾,一手抓预防,一手抓协调。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西城老年大学一个显著特点是“三老”。一是教师全部为离退休老干部;二是工作人员全都是年过半百的老同志;三是在校学习的学员也全都是离退休老年人。他们都在践行着“老有所为”的理念。
  据了解,像西城老年大学这样的老年学校全国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此类学校在全国共有5万多所,学员500多万。这些大学的服务对象都是老年人,记者了解到,在河北、山东、福建、重庆等地的老年大学都办得有声有色。
学习改变生活方式
  老年大学学员李孟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老年大学学习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年龄也比较大,她同桌的学员,就是一位80高龄的老太太,她的家离学校很远,但风雨无阻。李孟君在老年大学学习绘画,据她讲,来这里学习画画的人,一般为两种心态:一是原来就喜欢绘画,但工作期间顾不上,也没有时间学,退下来后,终于有机会专习自己的爱好;二是有的人则属于身体不太好,希望能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李孟君在老年大学里属于年龄偏小的,用她的话说:“我算是比较年轻的。”
  据了解,在老年大学学习的学员,不仅年龄差距大,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一样,比如有人学几个学期结业后便回家自学了;也有人把学校当成自己家一样,毕业后依然留在课堂,或参加提高班,或再选修其他科目,时间最长者达十几年之久。李孟君坦言,通过在校学习,一方面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一方面也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老年大学学员伍尚瑜感慨地说:“老年大学为我开辟了一片新天地。”2008年的一天,她在网络里看到许多网友拍摄的花卉、风景十分漂亮,这使她产生了学习摄影的念头。于是报考了老年大学,并希望有一天让自己也能拍出好的作品来。摄影班是两年一期,第一学期是摄影,第二学期学习视频制作。“由于我有一定的电脑基础,学起来没有感到太吃力。两学期下来,我学会了DV拍摄和制作动感视频。当我制作出加了片头、片尾、动感文字的外孙女舞蹈视频后,外孙女惊呆了,感叹我的技术太棒了!”听了外孙女的赞扬之后,伍尚瑜深感欣慰。
  工笔花鸟画初级班学员陈文敬向记者感叹:“当学生真好,每当我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画成一幅画时,心情特别激动,感到生活很充实。”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走进课堂 丰富晚年生活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