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彩电去库存化初见成效完善产业链仍是大问题
作者:桑雪骐


    ■本报记者 桑雪骐
  面板价格的迅速下跌,导致我国彩电库存居于高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旺季促销刺激了消费需求,彩电去库存化已初见成效。但是,相关专家指出,我国彩电产业链仍然有待完善。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高素梅指出,随着全球经济回暖,相比欧美市场销售规模低于预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呈现回升态势,扭转了去年同期下滑或低增长的局面。
  但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孙新果透露,今年我国彩电业生产规模高开低走趋势明朗。工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前9个月,全国彩电产量为8360万台,同比增长7.8%。其中液晶电视产量5890万台,同比增长29.1%;等离子电视135万台,同比增长2.3%,不过彩电出口仍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
  同时,记者了解到,从今年元旦到第三季度,产品升级换代不如预期。而在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状态下,彩电行业年初对于市场乐观的预期未能实现,导致普通液晶电视库存升高。而在城市市场,外资品牌利用其产品线更替迅速、渠道短、周转快、代工成本低的优势,采取本土化定价策略,侵占本土品牌普通液晶电视市场份额。同时,上游面板价格自5月份以来持续走低,新产品成本的下降也更不利于本土品牌消化普通液晶电视库存。此外,在厂商的大力宣传推广下,消费者对LED电视接受度逐渐提高,其销售价格也逐渐逼近普通液晶电视,给后者的销售也带来了巨大压力。
  奥维咨询副总经理金晓峰告诉记者,在高库存压力之下,实现库存软着陆、维持稳定发展成为企业第三季度乃至全年的焦点,企业将调整库存的希望寄托在下半年的旺季促销和三四级市场销售之上。经过第三季度的努力和中秋以及国庆双节的大规模促销,目前本土品牌的库存已经有所下降。但仍面临较大压力,预计今年彩电库存将达500万-600万台,高出正常库存1.5倍的水平。
  专家指出,高库存其实是缺乏上游资源掌控力的本土彩电厂家所面临的市场尴尬。液晶面板成本依然占到彩电制造成本约70%的比重,国内面板需求依赖进口,所以本土彩电企业大都会抢在产品销售旺季之前采购大量的面板资源,以应对季节性放大的市场容量,但液晶面板生产商却待本土企业完成采购后,大幅拉低面板资源的价格,使企业采购的面板资源背上沉重的成本差,最终形成库存产品。而由于掌握面板资源的定价权,所以外资彩电企业在面板销售环节已实现盈利,彩电整机只是其钳制中国大陆彩电企业的工具。因此,我国彩电行业平板化转型仍须继续突破产业链缺失这一瓶颈。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业界服务】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彩电去库存化初见成效完善产业链仍是大问题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