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日均接待1.1万人次 节假日一座难求
深圳图书馆:让读书成为享受
作者:胡谋
图片


    投资7.7亿元的新深圳图书馆,是国内投资最大的图书馆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型图书馆在承担自身职能方面仿佛有些力不从心。如何让读者重新找回走进图书馆的热情?深圳图书馆通过公益化、多样化、体系化的改变,赢得了读者的亲近。
  11月,正值深圳“读书月”。走进深圳图书馆,阅览厅2500个阅览位座无虚席,图书借阅区人来人往。深圳图书馆副馆长甘琳说,深圳图书馆目前日均接待读者1.1万人次、高峰期达到2.6万人次,节假日的阅览厅往往是一座难求。
  难怪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副主席鲍顿格外感慨:“这里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图书馆”!也难怪逛过深圳图书馆的人们评说:在这里,能真正体验到享受读书、尊重读书。
公益化———
  “逛”图书馆,既有白领也有打工仔
  每逢节假日,江西“打工仔”骆世海就会从龙岗区来到深圳图书馆。“对于许多没有电脑的农民工,免费图书馆是读书的最好地方”。骆世海说。
  投资7.7亿元的新深圳图书馆,是国内投资最大的图书馆,2006年开馆第一天即在国内率先宣布免费开放。如今,在电子阅览室,浏览网页的既有白领,也有打工仔;专题服务室里,查阅资料的既有学者,也有大学生。
  甘琳说,深圳图书馆不把读者分为三六九等,通过“开放、平等、免费”体现图书馆服务大众阅读的公益性。免费办证、免费借阅、免费查阅数据库、免费远程访问数字资源……目前,该馆年图书外借量超过417万册次、持证读者每年以10余万人的速度增长。
  眼下,深圳图书馆的“借书卡”与“公交卡”、“银行卡”成为许多深圳市民随身携带的“3张卡”。
多样化———
  满足不同公众 “走进、利用、享受”的需要
不同的读者,对图书馆有不同的需求。馆长吴晞说,要尽量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就必须拥有多样化的馆藏资源。据介绍,深圳图书馆的纸本文献规模已达290万册,收录的学术性期刊占国内出版品种总量的90%以上,电子数据库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学科类别。
  数字化时代,深圳图书馆“纸网结合”:在数字图书馆,3000个网络节点可供读者免费网上阅读,96个数据库的电子文献收藏量达240万件。
  为了扩充馆藏,深圳图书馆通过图书馆联盟,与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合作建立“深圳文献港”。通过“深圳文献港”,读者可查阅120万种电子图书、149种中外文数据库、1.5亿条论文题录信息;该馆同时与广东中山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澳门图书馆建立起粤、港、澳文献目录资源统一检索平台,读者可直接检索三地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自助借还、办证、复印、打印……在深圳图书馆,自助的便利无处不在;语音服务、短信服务……即使在家里,读者也可通过电话、手机查阅、续借图书。
  此外,在深圳图书馆一层大厅,一条国内图书馆少见的盲道通往视障阅览室和视障信息无障碍服务中心。开馆近4年,这里已接待视障读者4000多人,覆盖深圳近一半的视障人群。
体系化———
  图书馆网络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分布在深圳图书馆各楼层的查询机,读者可查询馆藏的图书、文献;把需借的图书、文献和借书证放到自助借还机上,10多秒钟就办好了借还手续。
  临时出差,去机场途中通过手机短信可以办理延期还书手续;在机场候机厅的“自助图书馆”,很快借到途中休闲的图书,再输入作者姓名,又预借到返回时顺路可取的新书……今年前9个月,“自助图书馆”服务人次达43.5万人次,累计借还文献106.5万册次。
  5万平方米的空间、2500个阅读坐席、3000个网络节点,面对的却是深圳1450万人口和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曾经让深圳图书馆有些“力不从心”。
  但如今,除了全市140台“自助图书馆”之外,深圳图书馆建立起创维、桃源居等45个企业、社区分馆,同时与龙岗、盐田的区图书馆合库。只要持有“图书馆之城”读者证,读者即可在上述图书馆和自助图书馆享受无差异、无障碍服务。据悉,深圳已计划将这种结盟、合库覆盖至各级公共图书馆,形成“无层级、无差异、无障碍”的公共阅读统一服务体系。
  甘琳说,只有通过合作,打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图书馆服务网络,才能保证公众的文化权利和读书需求。
  目前,深圳已建立626个农民工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在12个工业区为外来工建起“青工书屋”,2008年率先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室的目标,成为国内图书馆密度最大的城市。 (胡 谋)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深圳图书馆:让读书成为享受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