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游 婕
前不久,执行未满8个月的《图书交易规则》作出修改,图书打折不能低于8.5折的“限折令”被取消。新修改的规则刚出台,网上书城就打起了新一轮价格战,京东、当当、卓越亚马逊成为价格战的三大主角。一面是对“限折令”取消的争议不绝于耳,一面是网上图书2-3折“白菜价”的打折风暴。那么,现阶段的图书价格到底是高还是低?国内的书价是否合理?低折扣能否给消费者真正带来好处?
图书价格呈不断走高趋势
“现在的书价有些贵,买3本就要100多元,太贵了。”11月21日下午,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买书的一位顾客向记者表示,“如果要买一些比较专业的图书我会在书店买,如果要买一些畅销书就会上网买打折的。一般是先在书店看好,然后再上网找。”
记者了解到,目前相当一部分人都会选择到网上去买折扣书,原因是实体书店价格太贵。比如村上春树的新书《1Q84》,记者在图书大厦看到其售价为36元,而在当当网上打6.4折,只需要22.9元,比书店便宜13元多。在几家知名的网上书店,新书一般是以6至8折的价格销售,一些特价图书甚至会以2-3折的价格出售。“图书价格不断走高是事实。”出版经济学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告诉记者,“图书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远高于同期CPI,相对于社会总体消费品而言,图书价格的上涨要更加明显一些。”但陈昕也指出,现今是一个阅读多元的时代,图书差异化非常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价格的上涨。而图书价格走高,符合图书的经济属性,全球市场经济国家都是这样。
记者了解到,在各种影响读者购书因素的调查中,图书定价均排在首位。例如2008年上海市民读书情况调查显示,78%的市民认为目前书价偏高不好接受;58%的市民表示,正是因为书价太高而影响自己的读书意愿,2008年开卷读者调查报告显示,有60%的读者选择网上购书的原因在于“网上书价较便宜、折扣大”。
陈昕认为,民众普遍感觉图书很贵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物质消费价值高于精神消费,因此很容易得出图书价格很高的判断;二是图书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价格的攀升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强烈不满情绪,正如教育和医疗卫生一样;三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大多数人群来讲,图书价格可能对他的基本生活构成一种压力。
高定价是为了低折扣折扣战引发图书质量危机
一边不断上涨定价,一边又如同“白菜价”的打折销售,图书价格到底是虚高,还是实高?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黄国荣向记者介绍说,现在的国内出版社对图书基本是按印张来定价的。图书价格由几个因素构成,包括作者稿酬、纸张与印刷、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其中作者稿酬10%左右、纸张与排印装订费占30%、物流运输费用占1.5%-2%、批发商费用和利润占8%、零售商费用和利润占20%、出版社间接成本和利润占20%、国家税收增值税加营业税占10%。
由此可见,图书价格不能随便定,定价要实现各个环节里的成本和利润。而目前图书价格虚高却是业内人士一致的看法。
“目前中国图书价格虚高而不是实高,图书产品过剩是质量问题引起的,而不是简单由价格引起的。”陈昕指出,目前图书市场大打折扣战,要降低成本,图书质量肯定也受到影响,做“大书”、“伪书”、“跟风书”、“特价书”、“项目书”、“一号多书”现象很盛行,图书定价定很高,图书内容和质量却没有跟进,这就是虚高。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对此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商务印书馆修订《辞源》,160个专家已经投入5年了,还得8年时间,投入的时间和人力都特别大。如果仿冒的图书出来后,和其他工具书一样,打了折给书店,书店就高兴了,会完全忽视产品的价值。“现在书店进书,不是判断图书是否有价值,而是看你给的折扣低不低,这已经变成了一种价值取向了。”于殿利指出,虽然图书的定价权在出版社,但出版社决定不了销售价格,发行商和销售商对折扣的苛刻要求,包括实际销售的打折,反过来影响到了出版社的定价,使得出版社只好靠提高价格的办法来应对,这是产生虚高非常重要的原因。
图书价格秩序混乱读者权益难以保障
日前,在百道新出版研究院和中国新闻出版报主办的书业观察论坛上,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定价制度是合理的。与会专家们指出,不同的定价体系以及经销模式是出版业价格虚高的症结所在,要解决中国书价高的问题,首先要理顺中国图书的定价体系。
据了解,目前图书价格体系分固定价格体系和自由定价体系。所谓固定价格体系,就是出版商定价,销售商、零售商不能随便改变的。由零售商决定的定价制度叫自由定价体系。陈昕指出,在自由价格体系下,零售商有定价权,所以零售商对大众图书商品,可以单方面进行打折促销活动。而在固定价格体系下,定价权在出版商,零售商不能单方面进行打折促销活动。“原来我们一直是固定定价体系,但现在定价体系是一种非常混乱的状态。业内比较共同的声音,是都想要回到固定定价体系。”陈昕认为。
对此看法,于殿利表示赞成,认为我国目前图书价格秩序混乱,从表面上来看定价权在出版社,但图书价格包括两个:一个是定价权,一个是销售价格。定价权在出版社,而实际上影响经济秩序的不是定价权,而是销售价格。所以图书定价高并不是销售价格就真的高,图书定价有折扣,实际销售价格就随之而降,长此以往这也让读者养成了打折的依赖心理。
著名台湾出版人、台湾大块文化董事长郝明义则认为,现阶段需要图书定价销售制,因为采取了定价销售之后,出版社就不需要自己刻意先抬高定价之后再来打折,价格就不容易虚涨。“读者觉得如果书不打折,就是剥夺了他们的福利或是不公平,这种想法是一个误区。目前在开放折扣销售的情况下,表面上看来,消费者可以透过各种比价而选择到最低的折扣,因而看来是获得了很大的好处,其实消费者拿到的是“泡沫折扣”——出版社早已提高了定价之后所给的折扣。”郝明义指出,近年来大陆的图书市场,在网路书店发动的折扣战火下,消费者可以享有的折扣优待是越来越好。但图书定价上升之快之大,也是极为惊人的。如何让读者明白图书定价销售制不但不是在剥夺消费者的权益,反而是真正在维护他们的权益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