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菜篮子”工程需要提档升级
作者:毛建国


    ■毛建国
  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时特别提出,要加强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首次在“定调会”上强调“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认为,“菜篮子”、“米袋子”的提法,表明了决策者将针对食品价格上涨在物价中的结构性特征,增加有效供给(据12月5日《南方都市报》报道)。
  上世纪80年代,为缓解当时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菜篮子”工程正式登场。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菜篮子”工程有效解决市场供应短缺的问题后,就慢慢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回溯历史不难发现,当初“菜篮子”工程主要是为解决“短缺”而来的。而今天,“菜篮子”面临的最大压力已经从“短缺”走向了“价高”。价高不仅直接增加了公众的生活成本,而且带动了其他产品价格的上涨,加剧了通胀的压力。这一背景下,“菜篮子”工程需要再发力,就不能以老眼光看待,必须让它提档升级,为其注入新内涵。
  当“菜篮子”工程主要为“短缺”而来时,市长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保证蔬菜的稳定供应。稳定之策不外乎两点,其一,保证城郊周边的蔬菜种植面积,立足于自给自足;其二,加大蔬菜调配,调四方菜供一方人。面对“菜篮子”出现的新状况,这些努力仍有必要,但仅仅把眼光盯在菜上,难以实现调控目标。
  “菜篮子”工程必须提档升级。提档,是指站在更高层面看待“菜篮子”工程,有必要看到“菜篮子”工程对民生幸福的直接影响,对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的直接影响。而升级,是指加大工作力度,不仅仅是做减法,比如降低运输成本,降低摊位费,还要做加法,比如,加大对菜农的直接补贴。
  供应问题,源头还在生产。菜农种菜意愿为何下降?从表面看,菜价上涨菜农得益,但实际上由于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用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中间环节的费用增加,最终落到菜农手里的只是零星。而当前我国农业分散、靠天经营的特点并没有根本改变,在年成好、菜价高时,或能赚得几分利,一旦天公不作美、市场风云起,那就是悲剧的开始。因而若仅针对蔬菜的中间、终端环节做减法文章,而不在起点环节做足够的加法文章,或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在当前背景下,“菜篮子”工程提档升级就显得重要而且迫切了。只有把“菜篮子”工程放到更高层面去看待,只有政府更加给力“菜篮子”,在当前特殊时期,直接发放菜农补贴,才能有效稳定“菜篮子”。这样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才更具有时代意义。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菜篮子”工程需要提档升级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