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寨的村民前来参加鼓藏节起鼓仪式
◆苗王主持鼓藏节起鼓仪式
■本报记者 胡 军 文/摄
在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卷里,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沉淀和传承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根据目前国际通行的分类方法,文化遗产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目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年轻人大量外出、缺乏有效的文字影音记录、旅游开发过度、社会转型等不利因素的强烈冲击,导致传承形势严峻。
那么,如此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如何,能不能更多地借助现代化力量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呢?日前,记者专程前往贵州苗寨,深入了解2006年即进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目录的、每12年举办一次的苗族鼓藏节这一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时,意外地获悉佳能(中国)公司正努力以影像记录的方式帮助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解决记录和传承的难题。
非遗传承面临困局
苗族是我国人数较多而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远古至今,苗族人数次经历漫长而悲壮的民族大迁徙,创造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奇迹。然而,由于没有文字,苗族人一直用独有的表达方式延续和传承着数千年的文明:男人们通过捶打铸炼,把故事和信仰錾刻在洁白的银子上;女人们戴着精美的银饰,把心情绣成瑰丽的绣片,制成绣衣穿在身上,宛如祖先的庇佑。而苗族文化的核心正是通过这些视觉语言、音律语言、肢体语言传承至今。这些古朴的元素,不仅承载了苗族人民对万物有灵、生命神圣的思想,还有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美好愿望。
然而,近年来,现代文明进程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年轻的苗族青年为了过上更为富足的生活,纷纷外出,许多已经列入国家级文化遗产目录的苗族传统文化精髓,如苗银、苗绣、芦笙、芦笙舞、鼓藏节等,都日渐面临因乏人传承而可能被遗弃或淡忘的困局。
近日,已经为此次鼓藏节中最为隆重的鼓藏仪式操劳了近半个月的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现任苗王唐守成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心情颇为纠结:“我们苗族没有文字,很多东西都是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这种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必须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但是现在,一方面是经济要发展,生活要改善,所以要发展旅游业;另一方面是我们要努力保护我们苗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不想轻易为其他因素所摆布。比如说我们这个鼓藏节,12年才一次,但因为能吸引游客,有的人就恨不得我们天天搞,来创收,但那不是我们的传统,不是我们苗族真正的文化,会成为一种表演。”
与唐苗王的想法相似,不少苗族老人的言谈中流露,除了年轻人大量外出导致传承乏人的原因外,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旅游开发也对鼓藏节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如果有一天,举起的錾刀已不能再刻下图腾,穿好的一针一线无法绣出精美的绣片,芦笙吹不出音乐,舞蹈也没人会再跳起的时候,世人该如何才能记得起苗族,如何知晓苗族人辉煌的历史沉淀呢?
据文化部统计,截至目前,国家分3批共认定了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而从这些传承人的年龄就可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巨大挑战:首批226名代表性传承人中,80岁以上的占14.6%;70-79岁的占21.23%;60-69岁的占28.76%;60岁以上的占64.6%。也就是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耄耋之年者占1/3。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无人,大有失传之虞。如景颇族妇女的老式筒裙现已无人会织,鄂伦春族“摩苏昆”演唱者现只有一位。
针对日渐严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和困境,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传承与传播是对需要继承与弘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关键环节。”
影像记录或可破局
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局,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8月23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文化部部长蔡武在作草案说明时说:“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予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大量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遭到毁弃,亟须通过立法明确有关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
在唐苗王家里,记者遇到了十几位正忙于拍摄、记录鼓藏节全过程的佳能(中国)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组工作人员。在紧张协调摄制组进行拍摄的间隙,项目主要协调人赵孟小姐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是佳能影像公益活动的一部分,是在文化部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指导下,邀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类学、民族学、舞蹈艺术、美术、影像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挑选适合用影像来记录和保存的项目,实时采集和记录影像数据。”
据了解,佳能(中国)公司早已开始着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行动,2008年,佳能(中国)支持了由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主创的《藏谜》,展示和记录了古老、独特的藏文化中气势恢弘的藏族原生态舞乐;2009年5月,佳能(中国)启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佳能用摄影、摄像技术对羌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及其传承人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和记录,形成国内第一套完整、系统和深度记录羌族非物质文化形态的影像数据库,捐献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长期保存,用于研究和传承羌族文化;今年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自5月份开始,陆续完成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绣、芦笙的制作、芦笙舞、鼓藏节等5个项目的非遗影像数据库的采集、整理与制作。
据赵孟介绍,仅仅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绣、芦笙的制作、芦笙舞等非遗项目,就已经访问了6位国家级传承人,采集了4万多幅(600GB)珍贵照片和200多小时(1.3TB)的动态视频,其中涵盖了各项非遗技艺的流程、分解动作、舞蹈阵形变化,以及技艺的历史背景、时代沿革、目前现状、传承情况等数据资料,为未来的保护研究和传承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
说起苗族文化、说起鼓藏节、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赵孟显得很兴奋:“这是苗族最盛大的节日,12年一次,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这些影像资料,不仅其他民族的人能更多地了解苗族,今后很多苗族人也可以从这些影像资料中了解到自己民族的文化。可以这么说,有了影像,很多的非遗文化就不至于失传。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公司,佳能确实希望用目前最尖端的佳能影像技术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适合用影像来记录、保留和传承的。因此,佳能在尽自己绵薄之力的同时,更希望通过这样的行动,来唤起全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只有全社会都有意识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良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