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胡 军
2009年末,11名教授的一封联名公开信使得源于2005年的“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激发了全社会上上下下对于当下教育的强烈反思,也为2010年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埋下了伏笔。
在2010年末,由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等民国老教材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捧,市场供不应求,甚至出现卖断货的情况触发了全社会对于当下教材的热议,更多人热切地盼望教育改革能加快实施步伐。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和教改试点相继推出,实实在在给教育领域和全社会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希冀,取消奥数加分强烈地表达了国家对于素质教育正本清源及教育公平的思索。但是,民办高校学历教育欺诈、上幼儿园贵过上大学的“入园难”、被指有失公平的体育单招弊案频发、福建南平实验小学血案暴露的校园安全隐患、背负着“孙见坤事件”的自主招生在争议中继续扩大试行、无视教育部规定中途更换教材致安徽5市英语教学陷入混乱等等事件,仍然让全社会备感教育改革面临的严峻挑战。
《教育规划纲要》勾勒10年教改路线图
承受着“钱学森之问”和举国关注的重压,3月28日,多易其稿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终于面世,育人为本、基础教育、教育公平、考试制度、人才培养体制、师德师资、民办教育、学前教育、现代学校等等众多教育关键词让全社会顿感振奋。
4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教育规划纲要》。
7月28日,《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并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正式勾勒出了中国面向未来10年的教育改革路线图。通知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12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途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等十项专项改革试点探索教改“深水区”。
教育公平不再讳莫如深
不可否认,自主招生、高校自主联合招生联考既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改革的有益尝试,也是教育公平和优秀创新人才选拔的新探索。2010年7月,被称为“国学小天才”的陕西考生孙见坤因高考分数不及陕西省一本线而无缘复旦大学的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复旦大学随后明确提出了通过复旦自主招生的优秀文史哲人才可“破格录取”。这一事件证明,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深入推进仍需不断探索完善。
2010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规范和调整了全国部分高考的加分项目,其中规定高中参加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获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奥赛等高考加分项目对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不合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向农村学生倾斜的教育公平理念。
2010年,被指有失公平的体育单招等各种单招弊案频发,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无可讳言,设立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等等单招模式的初衷或为发现优秀特长人才,或为专业人才发展提供渠道等等。然而,部分家长和学生在升学的压力下,利用单招体制存在的各种漏洞,肆意乱为,导致弊案频发。2010年5月10日,中国青年报以《一条体育单招灰色利益链》为题,揭露了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通过办体育特长生培训班非法敛财的内幕,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而据本报记者对此进行的长期跟踪调查了解,这一浮出水面的弊案揭开的仅仅是单招黑幕的冰山一角。
与此同时,因幼儿园等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缺陷,导致部分大中城市出现“入园难”、上幼儿园的费用甚至贵过上大学的怪象。名目繁多的赞助费屡禁不止,给众多家庭平添许多经济压力,而为数众多的进城务工家庭更因财力或户籍限制而与多数优秀学前教育资源无缘。可以说,从教育的起跑线开始,许多家庭就已深感教育不公平的切肤之痛。
非正常给力难改应试教育功利倾向
2010年底,一套78年前的民国时期老课本受到强力热捧,一度供不应求,甚至出现卖断货的现象,成为这一年度教育领域最为引人关注的事件之一。这套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配插图《开明国语课本》在1949年前共印了40余版次。同时热销的还有1917年出版的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由此,许多人忍不住产生了“当下的教材到底怎么了”的疑问。
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课程改革,籍此改变原来的“一纲一本”的局面,向“一纲多本”的模式发展,即从只有一套固定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发展到目前的多套教材。据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介绍,目前,光小学的语文教材就有十几套,初中的教材就有八九套,现在的教材应该说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然而,在教育部给力促进百花齐放之后发现,“一纲多本”并不能改变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功利色彩。以现行语文教材为例,有专家遗憾地指出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
据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介绍,教育部去年面向20多个省市十几万学生进行了教材使用情况跟踪,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目前正在由相关专家整体梳理,明年启动新一轮教材修订时,会把相关意见反映给相关工作者。
教育部于2005年2月下发的《关于做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用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为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各市(地)每科教材一经选定,在使用过程中不得更换版本教材。而安徽省阜阳、宿州、淮南、滁州、蚌埠5市26县(市),由于安徽省教育厅无视教育部这一硬性规定,于2010年8月26日(开学前一周)突然根据省教育厅“皖教秘基【2010】107号”文件通知要求全部更换七至九年级已使用6年之久的英语教材,使得1149所学校100多万学生在毫无准备地情况下遭遇了一起闻所未闻的临阵换枪事变,直接导致5市英语26县(市)教学陷入困境。
回顾2010年,虽然教育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和试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将逐渐进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深水区”。因此,我们有理由对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