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胡 军
2010年底,一场由民国老教材引发的热议至今余波未消。79年前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图的《开明国语课本》、1917年出版的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1914年由张元济、陆费逵、范源廉、沈颐诸等人主持及编撰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等等老语文课本作为课外书重印上市后,意外地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捧,市场一度断货,引发了人们对当下中小学教材的冷思考。
2010年12月28日,教育部甚至为此召开了专门的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续梅坦称针对当前全国中小学正在使用中的教材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已邀请了相关专家进行整体梳理和分析,并将于2011年启动新一轮教材修订工作。
那么,当下的中小学教材到底怎么了?这股对教材的强烈关注背后到底蕴含着什么?
教育目标须明确
在1993年公布的国家教改纲要中,关于教育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去年刚刚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描述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样的表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依旧比较含糊。如果被教育者不能获得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能否说明现在教育就已经失败了呢?”对于教育的目标,从教30多年的刘老师有着自己的看法,“教育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自然会导致教材的编写目标不清楚。”
据了解,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全国中小学经历了8次课程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公布了新的课标,并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订。
“每次拿到新课标,总是莫名其妙地产生一种‘扫盲标准’的感受。因为每次的课标都明确要求教材中包含什么样的具体内容,各种版本教材的修订也都是换汤不换药,里面包含的主要信息就是课标内容,比如要求学生认识哪些字、哪些词等等,感觉整个就是一个被严格量化的流水线生产标准,跟我们经历、理解和感悟的教育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事中小学教材编辑近20年的赵先生告诉记者:“说实在的,我们也搞不清楚让学生认识这些字的目的是什么,能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只是机械地根据这些课标要求尽可能地去挑选感觉好的课件,完成这些指标。翻看叶圣陶、丰子恺先生这样的大师饱含拳拳之情的教材,为国育才用情之真之纯,真的让人汗颜。在那些教材里,或隐或现地可以看到这些大师们的教育观、人才观,他们要教育和培养的是完整的人,而不单单是识字的人。”
教育的国家属性不容忽视
从历次《教育规划纲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对于教育的国家属性的重视,《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从历年来的中小学教材来看,涉及爱国题材的课件数量也不在少数。但是,与目前被热炒的民国时期教材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以1914年由张元济、陆费逵、范源廉、沈颐诸等先生主持及编撰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为例,在这套教材中,包含了《民族之演进》《社会》《政体》《爱国》《我国地图》《我国之交通》等等大量普及国情和社会常识、培养爱国情操的课件。
说起教育的国家属性,从事儿童早期教育近20年的国内知名教育机构-——鼎盛彼昴教育集团总裁刘宏冰先生认为:“教育的国家属性是不容置疑的,每个国家投入巨资发展教育肯定是基于本国的社会发展需要,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操也是必须的,哪个国家也不例外。但是,要想让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祖国。难以想象,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对基本国情缺乏基本了解的人如何去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所以,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国情、历史、社会常识的课件非常重要。”
“三全”等优秀教育理念值得提倡
对于教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从陶先生的话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其中所包含的教育理念,那就是通过教育,通过教科书,培养完整的人,有用的人,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说实在的,做教育最难的就是教材,但做好教材必须要先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对我们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来说,做一本好的教材真的是要煞费苦心。以我们自己为例,我们历时3年、自主研发了一套全新互动式以技能学习为导向的英语学习教材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其根源就在于这套教材在设计、编写、制作及使用中,都集中体现了主流教育发达国家所倡导和流行的‘全脑、全语、全人’这三大核心教育理念。”对于教育理念对教材的影响,刘宏冰先生感触良多,“教孩子们学习英语,会讲一口流利英语,并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更不是唯一目标,我们是希望孩子们通过这套教材的学习,培养健全的人格、自主的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稳健的动手执行能力。”
而由此次民国时期教材热引发的反思中,许多人在反思“当下教材到底怎么了”时,甚至不由自主地萌生了“纯白话文教材是否已经难以承载中华民族数千文明之重”的念头。
许多中小学生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千年沉淀的感悟,而且,优秀的书法作品大多写的是繁体字,写的是传统的经典,许多成名成家的人在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时也大多引经据典。而在现行教材中,主体都是白话文、简化汉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其承载的文化积淀。
对于教改课标,从事中小学教材编写近20年的赵先生告诉记者:“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都强调的是家、国、天下,其实是一个心怀天下的完整教育理念,目标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完整人格、完整思维、完整行为能力的完整人,而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识多少字。而所谓的课标,仍然把认识多少字、什么字作为教学标准,这类似于扫盲教育,并非完整的教育。业内人士都很清楚,教育理念决定了教材是否优秀,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