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本堃
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假借银行名义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窃取事主身份信息后,实施诈骗的案件频繁发生。以湖北警方主导侦破的“11.30”电信诈骗专案为例,仅其中一名受害人就被骗2311万余元,诈骗集团涉案金额高达1.4亿元人民币,刷新了电信诈骗案值的最高纪录。
安全专家指出,目前假银行欺诈短信主要有以下几种诈骗方式:
1.伪装成银行的升级提示,要求用户访问短信中的假银行网址;
2.伪装成机主亲友,巧立名目要求给予汇款;
3.以公安局、法院等名义对机主进行威胁恐吓,诱骗机主提供银行账户和密码;
4.利用用户的猎奇心理,通过美女图片等诱惑性信息骗取用户点击其中的恶意链接;
5.以银行客服名义发送虚假银行通知,套取用户的银行账号和密码。
据网秦云安全数据分析中心统计:2010年全年累计截获假银行类欺诈短信76693条,单月用户举报量突破6000条。广东以超过22.4%比例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北京(10.1%)、福建(7.0%)、四川(6.1%)、浙江(5.7%)等地紧随其后。其中中国银行成为欺诈短信主要伪装的对象,39%的欺诈短信假借“中国银行”名义散发,建设银行(25%)、农业银行(19%)紧随其后。
统计显示:其中超过35%的假银行欺诈短信中内嵌钓鱼网站链接,伪装为网银页面,诱骗客户登录假冒网上银行,骗取用户输入网银用户名、密码及动态口令。21%的短信中内置的号码为诈骗电话,用户一旦回拨极易落入犯罪团伙设置的欺诈陷阱之中。一旦获取用户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后,犯罪团伙可以复制一张相同的银行卡,直接通过银行提现取款;或者伪装为法院、公安局等机构,以事主身份信息被泄露、涉嫌洗钱犯罪为名,让事主办理一张银行卡,并把钱款存入该卡内,从而将事主账号内的钱款直接划走。由于诈骗手段多种多样,普通用户当前很难防范。
面对年终愈发凸显的假银行欺诈短信泛滥的情况,专家呼吁手机用户应切实提高手机安全意识,专业手机安全厂商也应及时通过产品更新和技术升级,帮助用户有效拦截和识别欺诈内容。为避免更多用户落入假银行欺诈短信陷阱,专家也提出了如下几条安全建议:
1.提高手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当接到陌生银行来电、短信时,切勿轻信提示内容,遇到以银行卡升级、密码重设等理由要求提供账号密码时,切勿盲目提供,无法判断短信真伪时,可直接致电银行客服电话,判断真伪。
2.银行客服短信是通过银行客服固定的特殊号码发送,不可能采用“138”、“139”打头的常规号段。
3.选择一款专业的手机通讯管理和防骚扰软件,拦截和过滤欺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