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
春运期间列车超员似乎已经成了常态,一站十多小时并非稀罕事。据称,针对这一现象,武广高铁将增加“超员凳”,乘务员将在列车上分发给购买无座票的乘客使用。“超员凳”为塑料制作,打开后可变成小圆凳,不用时可折叠储存在列车专门存放位(据1月27日《京华时报》报道)。
这是一则很有趣的新闻。没坐过武广高铁,也没机会亲历 “超员凳”,但就工作人员介绍的情况来看,“超员凳”和“世博凳”应该差不多。一冬一夏,一寒一热,不经意间,参观世博的回忆就被翻了出来。
记得去年参观上海世博会,时值盛夏,头上汗珠滚滚,身上酸麻阵阵。单以那一瞬间的感受来说,如果有选择,很多人恐怕甘愿放弃世博的排队而只要半平方米的树阴。我也如此。幸运的是,有人帮我买了一张“世博凳”,排队时打开变成小凳坐着,倒也舒服;走路时折叠拎在手上,倒也方便,一张“世博凳”立马缓解了排队之苦。当然,欣赏世博会也有了更多的闲情,有了更多的逸趣。
这段因“世博凳”而来的美好感觉,让我对“超员凳”有着特殊的好感。试想,在拥挤的车厢中,少则几小时多则十几小时地站着,如此漫长的旅程,如果有一张小凳可以休憩,那种感受犹如一个在沙漠中行走的人骤然见到一杯清水,比总统套房中的真皮沙发还让人觉得美好。从这意义上说,“超员凳”虽小,但意义不小,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铁路方面的公共情怀。
顾名思义,“超员凳”是超员的产物。理想的局面是没有超员,大家都有一席之地,可坐可聊,当然也就不需要“超员凳”了。这一景象也符合我们对乘坐列车的向往。数年前曾经坐过一次列车,从北京到张家口,车况不好,且是慢车,然而车内人不多,沿途风光旖旎。那一刻,仿佛时光凝滞,旅途陡增诗意。这一幕美好延续至今,依然让我时常回味。然而我知道,这一幕注定不属于春运。
1235条空中航线,8万公里铁路,373万公里公路,以及无数的江河,13亿人的中国,在这40天内如同候鸟一样,要完成一年一度的大迁徙。在春运的宏大叙事里,“一票难求”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拥挤劳累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主调。按铁道部官员所说,完全解决一票难求尚需时日,而要实现尊严春运更不知要到何时,既然不能做到没有超员,那我们就只能希望多些 “超员凳”,以此践行以人为本,尽量让旅客享受到一点尊重,体会到一点尊严。
当然,我们希望春运少些超员多些“超员凳”,并非意指铁路部门服务仅限于“超员凳”,而是希望“超员凳”背后的服务意识、人本理念能被广泛地复制,从而让人们的回家旅途在憧憬中有更多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