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不打针爷爷”的仁心仁术
作者:李建
图片


        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胡皓夫是一名从医多年的儿科医生,在他坐诊的21年间,只给一个休克的孩子做过肌肉注射;他喜欢孩子,让每位患儿得到最恰当的治疗是他最大的欣慰——

胡皓夫在给患儿看病
■本报记者 李 建 文/摄
“孩子都高烧40℃了,不打针能好吗?”1月20日上午,河北省儿童医院儿内科门诊室里,面对患儿家长陈女士的焦急询问,胡皓夫医生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吃药就能治好,这对孩子的免疫力有好处。”
  胡皓夫,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全国著名儿科专家、卫生部特聘“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全国普及计划”专家,也是小患者嘴里的“不打针爷爷”。记者了解到,从事小儿急救及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来,他视事业为生命、待患者如亲人,虽已八旬高龄仍奋战在门诊一线,他抢救的小患者无数,孩子们也都愿意找胡爷爷看病。
有个爷爷看病不打针
  1月20日早上,记者来到河北省儿童医院。7时20分,距医院开诊还有半个多小时,胡皓夫的诊室外已经排满了患儿和家长。河北省儿童医院宣传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这样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患儿,每年大约有4000余名。
  听家长介绍患儿病情,用听诊器听听孩子的胸和背,用压舌板看看孩子的喉咙……从接触患儿到写出处方,胡皓夫平均只需要六七分钟。整整一个上午,记者在诊室看到,胡皓夫为35名患儿作出了诊断。
  不少家长反映,胡皓夫诊断看似简单但准确有效。“用了胡大夫开的药,第二天,孩子咳嗽就明显减轻了。”带孩子来复查的王先生告诉记者,“我女儿才3岁,感冒咳嗽1个多月,钱没少花,罪没少受,病也不见轻。一周前找到胡大夫,他一检查就判断有过敏情况,只花了100多元药费。现在孩子已基本痊愈了。”
  带5岁孙女来看病的车先生告诉记者,两年前他第一次慕名带孙女来看病时,曾一度对这种既不做复杂检查,也不打针输液的诊疗方法颇为怀疑,但看得见的疗效摆在前面,让他不得不信服。车先生说,那次孩子发烧至38.5℃,服用过胡皓夫开的口服药后,第二天体温升到了39℃。于是,车先生生气地跑到医院质问胡皓夫“到底会不会治病”。经过胡皓夫一番耐心解释,车先生将信将疑地回了家。谁知当天下午,孩子的体温就降到了37℃,几天后就恢复了健康。
  胡皓夫告诉记者,“用最简单的方法作诊断,用最经济有效的药物开处方”是他行医生涯中一直坚持的原则。记者在当天的处方记录上看到,35例处方中,药费超过100元的仅有两例。因为少花钱就能治好病,胡皓夫成了家长眼里真正为患者着想的专家,而因为找胡皓夫看病不用打针、输液,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不打针爷爷”。
不伤害孩子是最大原则
  “最大的原则是不能让不当的诊疗行为伤害孩子。”胡皓夫如此向记者解释自己为什么总是惜针吝药,“孩子的臀部面积小,打针容易损伤坐骨神经。所以,5岁之前的孩子最好不打针,5岁以上的孩子不要轻易打针。同时,输液用药中近八成属于抗生素,但实际上90%的小儿感冒及感冒引起的发烧、上呼吸道感染等,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1990年,胡皓夫入选卫生部ARI(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英文缩写,记者注)专题委员会委员。ARI的重要治疗宗旨是“合理使用抗生素”,这与胡皓夫多年临床经验中形成的儿科治疗理念恰恰相符合,即:能吃药,坚决不打针;能口服抗生素,坚决不静脉注射。
  胡皓夫告诉记者,尽管多年来他通过各种渠道向家长、社会普及并践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常识,但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一方面,部分医院受利益驱动,导致抗生素被普遍滥用;另一方面,不少家长缺乏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同时又片面追求疗效,导致一些孩子小小年纪就体内菌群失调、有了耐药性。
  提起现实中一些滥用抗生素的事例,胡皓夫的脸上没有了笑容。他说,有一年,他遇到一个5岁的患儿妞妞,一生病就高烧不退,父母带她去过北京、上海等地不少大医院看过,没少打针输液,可妞妞发烧的次数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控制,因为大多数抗生素对她已经无效了。胡皓夫得知情况后,当即停用了妞妞以前所有的惯用药,开了两剂中药。两天后,妞妞的体温恢复了正常。“妞妞就是因为抗生素用得太多,身体已经产生了耐药性。”胡皓夫说。
  “善医者,治病用心。”胡皓夫说,“医者,仁心。”治病用心,用的就是这颗仁心。“我知道打针输液要比口服药有更丰富的现实利益回报,但我更清楚如果给患儿滥用药,就等于趁火打劫,不仅有悖医德,更失医者仁心。”
愿更多孩子得到合理救治
“不是绝对不打针不输液,也不是绝对用便宜药。”尽管“不打针爷爷”名声在外,但胡皓夫告诉记者,自己并不是一味地少用药,而是坚持“最恰当的才是最有效的”,毕竟,用药是一门艺术,好药要用在刀刃上。从1990年至今,21年的诊疗中他只给一个孩子注射过一次肌肉针。
  “那是在2008年的夏天,我给一个14岁食物中毒的孩子开过肌肉注射的处方,那个孩子送到医院时已经休克,就因为及时注射了一针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才有效控制了病情发展。”胡皓夫对记者说,“我也给一个6岁的肺炎患儿用过200多元一天的进口药。尽管这样的例子不多,但就那个孩子当时的病情来讲,用进口药,5天就会痊愈。而普通药物虽然价格低,治疗周期却长。这种情况下,普通药和进口药的花费算下来其实一样,但进口药能让孩子少受痛苦、尽快恢复。”
  “药是双刃剑,量小则不治,量大则过度。”总结自己行医多年的经验,胡皓夫告诉记者,“不打针爷爷”其实只是表象,他始终坚持的治疗原则是“避免过度和不足”。2009年1月9日,胡皓夫被卫生部聘为“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全国普及计划”专家。
  “我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理念,普及给更多的人。”因为守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河北省儿童医院特殊专家,胡皓夫推迟了12年才办理退休手续。时至今日,尽管严重的痛风和关节肿大已使胡皓夫行走不便、握笔困难,但他依然坚持每周一、周四门诊、查房。同时,每一次学术交流、每一次讲学授课、每一次查房巡诊,胡皓夫都毫无保留地用成功的经验给学生以启迪,用失败的教训给每一位年轻医生以警示。“童言、童真、童趣是我快乐的源泉。”胡皓夫说,“我离不开生病的孩子,更愿意看到每个孩子都生龙活虎。善待每个患儿,让他们得到最恰当的救治,给他们健康和快乐,是我最大的希望,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相关链接
胡皓夫大家谈
    ■王林(患儿家长):我们喜欢
找胡皓夫是觉得他医术太高明了,孩子们都喜欢他,因为他从来不打针。
■吴女士(医生):如何合理使
用抗生素考验的是医生的水平和良知。作为医务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懂得胡皓夫的一番良苦用心,更应该身体力行。
■邢金常(河北医科大学第一
医院党委书记):胡皓夫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让我看到一代名医的高尚品格,希望医务工作者都能以此为榜样,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李 建/整理)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声】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不打针爷爷”的仁心仁术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