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商店的繁荣更像是一场虚火。据《时代周报》文章称,当前在国内,无论是主流手机厂商还是通信运营商,都纷纷开始做应用商店,然而,真正在其中淘到金的却少之又少。“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与手机厂商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苹果成功地过了一条河,于是,后面的人纷纷紧随其后。”通信专家项立刚这样形容应用商店的竞赛。
苹果的野心
苹果正试图将应用商店卖产品模式转移到卖服务的模式。
2月16日,苹果公司公布了新的订阅服务,允许用户订阅包括杂志、报纸、视频以及音乐在内的内容。在订阅模式下,发行商可自定订阅周期和价格。
和AppStore一次性软件销售一样,软件开发者将得到订阅费用的70%,苹果则会分得30%的收入。苹果允许开发者采用该模式外的其他付费通道推广订阅式内容,但须保证在AppStore订阅模式下可获得相同或更好的内容。
苹果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在声明中表示:“我们的理念很简单。当苹果针对应用推出新款订阅服务时,苹果将获得其中30%的营收。当发行商针对应用提供订阅服务时,发行商将获得全部收入,苹果不会获得任何营收。”
然而,这一想法却让内容提供商颇为不满。尽管苹果提供更为简便的使用与付费方式,但30%的收入却使得订阅式内容提供者的利润空间更加狭窄。
不久前,一家名为Readability公司就在公司博客中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强烈抗议苹果的订阅式策略。据媒体报道,这家公司本身的运作模式就是将70%收入提供给内容作者,如果按照苹果的分成模式,他们会没有任何收入。
事实上,这种模式正是苹果所追求的,这也充分体现出苹果的野心。“卖一次产品,还是不断从其中抽取收入?”项立刚说,厂商一直都渴望能够运用这种模式,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但因为没有运营商的管道资源,一直都很困难。
但是,苹果却开始尝试了,除了iPhone受到的持续热捧,其关键在于iPad产品在平板电脑市场上所向无敌。据国外调查数据表明,70%的iPad用户都在使用应用商店获取报刊、杂志等阅读信息。
为了抵抗苹果强大的攻势,2月17日,谷歌也推出名为“GoogleOnePass”数字内容付费系统,收入分成比例仅10%,应用商店的混战升级。
应用商店乱战
当前的应用商店很难说是赚钱的路径,但所描绘的美好未来却让众多厂商挤破了头。手机厂商、芯片厂商、通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IT厂商等,纷纷参与进来。谷歌、黑莓、Palm等应用商店相继问世,诺基亚的Ovi商店,摩托罗拉的智件园,国内三大运营商,甚至到芯片厂商高通也推出了自己的应用商店,再加上英特尔倡导的MeeGo应用商店,一时间,应用商店随处可见。不过,应用商店这种模式是否可以直接复制?
英国市场研究机构HIS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苹果2010年在应用商店上获得了17.82亿美元的营收,比2009年的7亿多美元增长了一倍多,黑莓紧随其后。谷歌的移动应用商店AndroidMarket也达到了1.02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861.5%多。诺基亚的Ovi应用商店仍然有着1.05亿美元的收入,占据了非常靠前的位置,主要原因是诺基亚用户基数很大,且诺基亚参与应用商店相对较早,而这一应用商店在诺基亚的移动互联网战略里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运营商:跟风还是创新
在应用商店的庞大队伍中,通信运营商的位置显得比较特别,因为它们本身就拥有管道优势。
2009年8月17日,中国移动推出了“移动MM”(MobileMarket)手机应用商城,中国移动对此寄予厚望。对于中国移动的大张旗鼓,其他两家运营商无法坐视。2009年9月1日,中国电信天翼空间应用商城公测上线。去年,中国联通的“沃商店”也正式上线。
“运营商做应用商店会遇到很多问题,”项立刚说,一方面运营商所面对的各种操作系统及各种硬件配置不同的手机,另一方面,运营商可能会遇到各种软件的审核麻烦。
“当年中国移动很多的投诉都集中在移动梦网之中。”项立刚认为,运营商在做应用商店时,会遇到与苹果不同的麻烦。
从目前来看,三大运营商的应用商店所针对的手机也各有不同。在中国移动的应用商店中,有Win-dowsPhone的软件,Android软件,更多的是S60的软件,而中国电信更 偏 向 于 Android和 WindowsPhone,中国联通则在iPhone上面大做文章。
一位运营商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认为,在目前这个“应用为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考虑的是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将服务做得更专业。在这位人士看来,应用商店仅仅是目前的一种表现形式,未来肯定会有更大的变化。
(谭 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