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为平抑物价出谋划策
■本报记者 郑梦超 游 婕
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把今年全国物价调控目标设定为CPI(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如何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平抑物价,成为参加这次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减少流通环节剥离中间商层层加价行为
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对如何抑制通货膨胀特别是平抑物价,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认为,应从社会消费品生产源头进行引导。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对记者表示,去年对百姓影响较大的是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受一些中间商炒作的影响,去年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失去了理性。我们坚决反对中间商从农产品中牟取暴利,平抑物价首先应加强对农副产品的流通、消费环节的整顿。”范小建说,在去年农副产品价格达到一定高位时,部分地区纷纷减少农副产品的流通及消费环节,开通了从田间到消费终端的直销模式,剥离了中间商层层加价的行为,这一消费模式值得推广。
对范小建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雨润集团董事局主席祝义材表示赞同。祝义材认为,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就涨在“最后一公里”,治理和打通“最后一公里”成为平抑农副产品价格的关键。他建议建立高效、畅通、安全的农副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在大型城市建立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实现跨时间交易、跨地区配送,把城市农产品消费半径从百公里提高到千公里,同时各地政府降低外地农副产品交易的门槛,实行税费减免,对大型物流企业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在农副产品流通及销售环节需要进行一定调整的紧迫形势下,全国政协委员、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提出,工业作为最上游的消费品生产者,也应进行不断改进。李毅中对记者说,我国应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尽快转变,淘汰落后产能,控制粗重污染、高能耗行业盲目扩张,积极进行节能降耗,最终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国内企业受国际原材料价格的制约,最终降低制造成本,控制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增速,再进一步降低CPI,减轻消费品行业上游对下游及末端的影响,从而控制生产资料对消费品价格的传导”。
运用经济杠杆探索多样化疏导渠道
为抑制物价总体水平持续走高,从去年至今,央行已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加息。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9.5%,创历史新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运用经济杠杆对通胀进行调控可起到明显的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表示,现代市场经济中,物价都是用货币来表现,货币因素对于物价上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和央行流动性管理的持续加强,货币因素对物价的推涨作用将减弱,并逐步转变为稳定物价的积极因素。杨子强代表认为,如今的货币政策,正在体现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状态向常态回归的要求,有利于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特别是彰显了国家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治理通胀的决心。
全国政协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则建议,在当前通胀预期高涨的形势下,我国应该在供给方面下功夫,政府应通过减税来治理通胀。李稻葵说,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因素,即生产成本的上升,“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发生恶性通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是推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3个主要因素,并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导致物价上涨。”李稻葵建议,当前我国企业所承受的税负过高,减税不仅能降低企业成本,还能改善分配结构并刺激内需。此外,李稻葵认为,由于近期央行接连出台加息政策,会促使市场存在的过剩资金进行回笼,从而减少市场炒作资金的数量,对一些具体产品价格走势起到抑制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刘克崮建议,应对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资金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办法,创造性地探索多样化的疏导渠道。
增加收入水平提升居民购买力
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低收入群体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建议,尽快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可以对高物价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认为,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整顿流通秩序稳定市场物价的同时,还要在收入分配方面尽快出台对策,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抗通胀能力。他建议,一方面要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一方面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普通居民的工资收入水平,做到减税增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对记者表示,物价上升幅度始终高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已是刻不容缓。在近两年的全国“两会”上,迟福林一直呼吁出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迟福林说,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分配,可以将实际收入再提高一定的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