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 夏
3月3日是第十二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听力残疾儿童2.3万,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发现、早诊断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新生儿听力筛查普及率依然较低,制约了听力残疾儿童的及时发现和康复。专家呼吁:所有新生儿都应进行规范的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不能少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振声教授介绍说,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0~6岁听障儿童约13.7万,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约为1‰~3‰,每年新生听力残疾儿童2.3万,听力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尤其是婴幼儿阶段,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如果发生听力障碍,不仅会导致聋哑、言语发育迟缓,还会对儿童心理和社会交往造成不良影响。临床发现,通过常规体检或父母观察,小儿听力障碍多在2岁以后才被发现,错过了儿童言语快速发育的时期,延误了康复的最佳时机。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并早期给予科学的听力干预及言语训练,可以使他们聋而不哑,回归主流社会,减少儿童听力和言语残疾的发生。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一项医学实用技术。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起,北京、山东、浙江、南京等省市相继开展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项目。2000年,中国残联、卫生部等10个部委联合下发通知,首次提出把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检查项目。2004年,卫生部制订《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2009年,卫生部正式颁布《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在全国各地全面启动。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普及率依然较低,各地工作开展情况极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我国听力残疾儿童的及时发现和康复。
陈振声介绍说,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一项系统化的社会优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专业的合作。主要是指所有婴幼儿出生后都要接受使用客观生理学测试方法的听力筛查,包括耳声发射(OAE),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或畸变诱发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或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将可能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儿筛查出来,并进一步确诊和追踪观察。
正常耳蜗可以产生一种声音,经过听骨链和鼓膜传导到外耳道,并可以被检测到。如果婴儿有蜗性听力损失,就不会产生耳声发射,用耳声发射筛查就通不过,需要进行进一步确诊。
耳声发射检测操作简便、反应灵敏、无创伤、成本较低,能筛查出大部分听力障碍新生儿,但对于部分外毛细胞正常,而内毛细胞和(或)蜗后异常的情况容易漏诊造成假阴性。
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则可以反映耳蜗、听神经和脑干听觉通路的活动,用于帮助定位听觉通路的病变,如鉴别蜗性和蜗后病变等,弥补耳声发射的不足。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采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自动听性脑干反应主要用于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的听力筛查。
遵照流程要求按时筛查
陈振声告诉记者,新生儿听力筛查已初步形成一套规范的诊断流程,包括初筛、复筛、随访、确诊、干预服务等环节。
初筛和复筛主要使用耳声发射技术,正常出生新生儿实行两阶段筛查: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初筛,在安静环境中进行,测试通过者进入1-3岁随访组,未通过者及漏筛者于42天内均应当进行双耳复筛。复筛通过进入随访组,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当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进行全面的听力评估,包括脑干诱发电位、行为测听、声阻抗、耳声发射等诊断性检查,明确听损伤的程度和性质。婴儿出院前进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筛查,未通过者直接转诊至听力障碍诊治机构。
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即使通过听力筛查仍应当在3年内每年至少随访1次,在随访过程中怀疑有听力损失时,应当及时到听力障碍诊治机构就诊。对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应当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相应的临床医学和听力学干预。
警惕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听力门诊部医师苗艳指出,研究表明,有听力障碍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生率比无听力障碍高危因素者高10-100倍,与新生儿听力损失密切相关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需要住进新生儿急重症病房48小时或48小时以上的疾病或状态;②与已知合并感音神经性和/或传导性听损伤综合征相关的症征或其他发现;③儿童期永久性的感音神经性听损伤的家族史;④颅面部畸形,包括耳廓和外耳道的形态异常;⑤孕母子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疱疹、弓形体病、风疹等,以及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早期有严重缺氧性疾病或发生严重黄疸,母亲滥用药物(如庆大霉素)和酒精、母亲糖尿病、染色体异常等。
有些婴幼儿在出生时并无听力损失,而是延迟发生的,如听力损失家族史、胎粪吸入综合征、呼吸窘迫综合征、脑膜炎等,则在随访时要加以注意,尽早地发现迟发性听力损失。有的遗传性听力损失也可发生在婴幼儿期或青年期。因此,对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儿童进行定期听力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孩子熟睡后筛查保证准确性
苗艳提醒说,为了保证听力筛查顺利进行,在筛查前、筛查中、筛查后都需要家长的协助和配合。
筛查前,家长应认真听工作人员讲解听力筛查的意义和方法,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并签字;给宝宝换好干净尿布,使其舒适不哭闹,如宝宝哭闹、烦躁,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尽量把宝宝喂饱使其进入自然睡眠状态,这时是进行听力筛查是最佳时机。
筛查中保持安静,避免交谈,关闭一切通讯设备,避免出现噪音。保持宝宝筛查时的正确姿势,露出测试耳。做完一侧耳后,不要用力翻动宝宝以免惊醒,应配合医生轻轻翻转到对侧耳。
筛查后,家长要认真听取医生解释,未通过筛查者,按医生指示去做进一步的检查诊治;对于听力损失高危儿,应每6个月接受一次听力监测,直至3周岁;平时注意观察宝宝的听觉和言语发育,防止有害因素对宝宝听力的影响,发现可疑问题,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