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高速增长的国内汽车市场,在过去的一年里产销量再次位居全球第一。但面对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大的汽车消费群体,最复杂、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却出现了汽车质量和售后服务投诉居高不下的现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消费者购买行为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消费者对汽车产品对售后服务的认识究竟如何?
为此,本报与新浪汽车共同进行了“汽车消费3.15年度调查”。此次调查对象遍及全国各个省、区、市的消费者。
■本报记者 张 震
当前,消费者购车最关注的因素是什么?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性价比高”、“安全性高”、“品牌形象好”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的三大主要因素,这说明消费者在购车时趋向理性,消费心理也更加成熟。
中等收入家庭成购车主力
从2009年伊始,我国出台了减免小排量车购置税等优惠措施,这些有利因素的相继出台,效果立竿见影。让汽车进入了更多普通家庭。
此次调查中,44.1%的调查对象为1年内购车,27.5%的调查对象为3年内购车。
目前,国内消费者购车时,选择一次性付款的比例占到了90%以上,消费者采取购买行动前,主要考虑的一大因素就是支付能力,因而收入水平会对他们的购买行为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在被调查的有车人群中,家庭月收入5001元-1万元的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所占比例为32.7%。3000-5000元的占了27.0%,排在第二名。这说明中等收入家庭成为了购车主力。
在所选择的车型的排量中,1升-1.6升排量的车型最受消费者青睐,消费者选择占到了50.2%;1.6升-2.0升排量的车型排在第二位,占到了29.1%。在所有的已购买车型里,两者被选择的比例占到了近八成。1升以下的车型排在第三位,占到了9.6%。
选择1升-1.6升的车型占据近一半的数量,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优惠政策的效果明显。在这些优惠政策中,降低1.6L及以下购置税让更多小排量车被消费者所接受;二是因油价上涨,人们不再一味追捧大排量;三是高价位的车子除了购车时支付的费用较多外,日后的养车费用高昂;四是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更多的人将汽车作为单纯的交通工具,不再把汽车当成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今年初,汽车购置税减免等优惠政策相继取消,小车市场一下子显得沉寂。如何在没有了政策护航的车市竞争中脱颖而出,是今年汽车厂商要面临的一大考验。
三厢车依然是首选
在车型的选择上,传统三厢和两厢轿车仍占绝对优势。毕竟轿车在我国依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而且无论是售价,还是发动机排量的覆盖范围,轿车都是最广的。
调查显示,三厢轿车在消费者消费观念中依然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奠定不仅是对车辆使用需求的一种反映,更是国人对“有头有尾才是车”认识的一种显现。调查显示,有61.7%的消费者拥有的是三厢轿车。
与三厢轿车相比,虽然人们更加注重用车的时间问题,价格、使用方便性和经济性等逐渐成为决定人们购车的重要因素,但两厢车的拥有量还是显得单薄。只有16.8%的消费者购买的是两厢车。但随着油价上涨和城市交通压力加大,两厢车的优势会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
与之相对应,集动力性能、越野性能、操控性能和舒适性能于一身的SUV,与以往调查相比,其受消费者的关注度在逐年大幅上升。SUV较好的通过性和载物能力等特点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另外,自主品牌SUV的崛起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它们以较低的售价和良好的性能实现了不少人的SUV梦。
相较SUV在国内逐渐被消费者接受的现状,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进入了中国,在我们身边存在了20多年的旅行轿车,就显得比较尴尬了。此次调查中,购买旅行轿车的比例只有0.6%,可以看出这种车型市场在我国目前还处于需大力开发的局面。
旅行版轿车在国外是一种相当流行的家庭用车,几乎全球各大名牌汽车厂家旗下都有一到两款旅行版。在国外成熟的车型,却在国内未被普通接受,这并不能因此说国内消费者购车心理不成熟。实际上,在高速公路畅通的西方国家,旅行轿车被经常用来自驾出游。但在我国,昂贵的高速过路费和油价,拥堵的收费口等恶劣的使用环境,或许才是旅行轿车在国内遭遇尴尬的原因所在。
汽车选择越来越理性
车型选购过程中,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很多,随着国内汽车消费者消费心理日渐成熟,真正影响购买的要素也趋向理性。从此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性价比、安全及品牌形象已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的三大重要因素。分别以17.4%、16.8%、15.1%排在消费者最看重的购车因素前三位。
从2009年开始,本报在国内十几个城市举办了20多站“汽车消费教育大讲堂”,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向广大消费者传递正确的汽车安全理念。因此,看到安全意识已在消费者心中居于重要位置,并成为所有购车标准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也感到一丝欣慰。
“性价比高”、“安全可靠”、“品牌形象好”成为消费者最为看重的三大要素,与之相反,“外观漂亮”的影响力大幅下降,只有5.6%的消费者将其视为最看重的因素。
以往许多消费者过于“以貌取车”,具有漂亮的外表、光鲜的颜色、精致的内饰、舒适的座椅,就会被认作是“好车”,却往往忽视了车的“本质”,比如操控性、安全性、耐用性等性能。近两年来,这种不切实际的“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购车观逐渐被消费者摈弃。
排在影响购车因素第四位的是“油耗少,使用成本低”,比例为14.2%。这一结果既表现出消费者对油价上涨的重视,也显示出些许无奈,毕竟车还得买。在不得不承担更多购车负担的前提下,买一辆品质过硬、节油技术优秀的汽车,还是绝大多数消费者的购车标准。
●记者手记
综合此次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消费者对待汽车消费的认识日趋理性,“只求最贵,不求最好”的要面子的盲目性消费已经成为中国车市的过去时。消费者真正的关注点是在安全性好、性价比高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自身的实际用途等方面。这种消费特征的变化对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分享市场增长成果的同时,汽车厂商应该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差异化的品牌诉求和产品定位以及优质的服务,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才能够赢得消费者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