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手机智能化 是否导致不安全?
作者:武晓黎


    

■本报记者 武晓黎
“我的手机是诺基亚5230,今天我发现UC浏览器非法查看了我的通讯录,还要求我上传全部通讯录。智能手机就这么不安全吗?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锁定通讯录等一些私人信息,不让这些程序非法盗用?”一位网友提出这样的疑问。
  随着iPhone和安卓系统手机等新一代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娱乐感受越发提升,而智能手机的安全问题也成为热门话题。手机智能化了会更不安全吗?

是什么让智能手机不安全
  

  对于用户来说,手机安全涉及的不外乎手机病毒,个人信息是否会被窃取,是否会因恶意软件导致手机被扣费等等。“智能手机对于包括恶意传播、木马、钓鱼等攻击在内的各种网络攻击处于开放状态。”一位业内专家指出,智能手机的不安全来自于它容易遭受各种网络攻击和社会工程攻击。专家解释说,所谓社会工程攻击就是利用人的弱点,比如本能反应、好奇心、信任、贪便宜等进行欺骗、伤害等,以此获利。网络钓鱼、间谍软件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传统互联网的手段会通过无线互联延伸到智能手机上。信息窃取与欺诈是智能手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用户对智能手机不安全程度认识不足,会下意识地相信它和电脑的安全程度是一样的。
  导致智能手机安全危机一个很常见的愿意是“刷机”等行为。不少用户热衷于对手机预装软件进行破解、刷机甚至获取手机操作系统的底层修改权限。这些操作在为使用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手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病毒和恶意软件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
  

智能手机安全风险不断增大
  

  相比手机病毒,手机恶意软件的危害性更为明显。这些软件有较强的伪装性,诱导用户无意中扣费,并且屡删不止。
  更让消费者不敢相信的是,由于目前市场上各类手机安全软件所对应的是不同的操作系统,因此,对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占有,也成了导致手机安全风险的外部因素之一。也就是说,有些所谓的手机安全软件本身就不安全,不仅会盗取用户手机信息,而且会诱骗乃至强迫用户付费来确保自己的安全。
  一位网友说:“不少软件刚安装的时候都是全面扫描手机的。个人认为,那种手机安全软件对手机信息的监控能力更大,真是悲哀啊。”

智能手机用户应主动防范
  

  目前国家还没有针对手机安全软件的相关管理规定,针对智能手机也还没有找到真正行之有效的安全可靠的办法,来保护个人的私密信息和重要商业机密,绝大多数具备数据加密功能的智能手机依然很容易受到攻击的威胁。另外,移动设备本身的遗失或失窃也会造成数据丢失。从种种因素来看,用户自己保障自己的手机安全,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记者曾亲眼见到广州消费者李小姐的iPhone手机里居然储存着银行卡号和密码。她说,给女儿交学费等总需要转账,每次都记不住,存在手机里比较方便。专家指出,必须避免将任何私密信息长期保留在智能手机上,要及时将重要信息从移动设备转移到更加安全的地方。
  专家建议,用户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避免受到侵害:一是尽量不要对手机进行破解乃至获取底层权限,这样便可以截断多数手机病毒的危害通道;二是谨慎打开陌生信息的链接,因为各种手机病毒都需要在目标手机上安装,如果用户手机收到不明来历的短信、彩信、图片、网址链接不轻易打开,即使是以“安全软件”为名也不轻信,这样就无从中毒;三是尽量选择官方应用商店下载程序,提高对于个人发布手机程序的警惕性;第四,当然也可以安装专业信誉度较高的安全软件。
  此外还有网友建议,智能手机如需维修,最好要把SIM卡拔出来;蓝牙功能不用时关掉;经常查一查话费清单,看有无流量特别异常的情况;保持手机的安全环境,最好能安装具有防护作用的手机安全软件,定时查杀病毒。还可以利用远程清除软件去除丢失或被偷的移动设备上的敏感数据。
  实际上,手机厂商和操作系统供应商在保障智能手机安全方面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厂商应严守道德底线,杜绝在手机中预装有安全隐患的程序,操作系统厂商和通信运营商,也应该对开发者上传到应用商店中的程序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避免用户受到伤害。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4 版:数字生活·通信】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手机智能化 是否导致不安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