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蔚
一提到平抑房价、增加市场供给,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保障房上。但是,据住建部相关人士透露,今年政府承诺建设的1000万套保障房面临着资金筹集难的问题。日前,国资委下发通知,要求勘察设计、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建材等不同类型的央企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这被业内人士认为是破解保障房资金筹集难的一剂良药。
保障房所需资金数额巨大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将在今后5年内新建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5年总投资额约在5万亿元。据住建部相关人士介绍,今年要完成的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在1.3万亿元左右,其中8000多亿元由相关机构投入,剩下的5000多亿元则由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然而,由于保障房所需要的资金数额巨大,各地尽管加大了资金筹集力度,但是建设资金如何落实到位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问,这几年我国财政收入节节攀升,外汇储备也是连年增长,保障房建设怎么还会缺钱呢?对此,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韩世同向记者进行了详细解释:“保障房在过去没有被纳入整个财政预算安排,如今需要这部分投入了,财政就要从其他项目挤出钱。我国在2007年才比较正式地开启了保障房建设,但是,有一段时间因为市场方面等情况,整个工作等于是被搁置了。以前,我们主要是从土地出让金的收益里拿出5%到10%用于保障房建设,如今这显然不够。”
据韩世同介绍,保障房主要缺的是建设资金,包括土建部分和配套部分,尤其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在短期内难以回笼投资,甚至难以盈利,必须由政府来承担投资。“社会资金如果感到无利可图,就比较难参与到这个行动当中。”韩世同表示。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保障房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在各级财政资金的补贴下,土建部分资金短缺现象有所缓解,但是,部分财政实力薄弱的地区在水、暖、气等管网建设以及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配套上,遇到很大的资金压力。而且与此相配套的信贷政策明显跟不上,银行没有这个贷款项目,相应地也就不会有贷款利率优惠。
央企建设保障房或可名利双收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央企参与保障房建设责无旁贷。“央企应该不仅仅是唯利是图的企业化运作,他们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责无旁贷。不仅仅是央企,各地的国企,甚至包括非房地产行业的国企、央企都有责任来承担一部分保障房的建设工作。比如说,公租房既可以是新建也可以是改建,可以利用单位现有的土地进行建设,然后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全面发动,差不多是打一场全民战争。”韩世同认为。
统计显示,目前参与保障房建设规模较大的公司有首开、中房、万科、保利、招商、金地、栖霞建设、苏州高新等。可见,目前央企和地方国企成为保障房建设的主力军。2010年仅中国建筑、中冶集团、中房集团、保利地产、招商局等11家央企,就承担了全国13%的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任务,开发建设保障性住房面积达2289万平方米。
其实,据相关机构测算,保障房的净利润率大约在4%到6%。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经济适用房与两限房的平均利润率至少在3%左右,央企参与建设保障性住房完全可以做到名利双收。
值得一提的是,与民营房企宣称建保障房无法盈利相比,央企之所以建保障房利润可观,主要是由于其具备民营房企所没有的土地优势和资金实力。
金隅股份执行董事兼财务总监王洪军日前称,该集团保障房的毛利率高达20%以上。据王洪军介绍,金隅保障房项目能取得如此高毛利率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金隅有10多年兴建保障房的经验;二是金隅主要从工业用地转做保障房开发,土地成本较低。
中国建筑国际集团的保障房项目毛利率能达到15%。据其行政总裁周勇解释称,相比那些需要通过竞争性投标来获得项目的承包商,中国建筑在与地方政府谈判时拥有更大的议价能力。因为该公司采取了BT(建成后再移交)模式,中国建筑负责为保障房建设筹集资金,作为回报,政府将向该公司支付建设成本并给予协议确定的利润。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参与保障房建设尽管利润率较低,但是供应群体明确,需求量大,项目风险较小,销售回款快,可以增强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各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获取土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