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燕明
自2008年起端午节成为法定节日以来,端午传统文化氛围越来越浓郁,粽子也更加受到消费者青睐。但与此同时,有关粽子的过度包装、使用“返青粽叶”以及粽子原料以次充好等三大欺骗伎俩也越来越严重。
据了解,超市里正在销售的粽子品种繁多,有散装、简单真空包装,但更多的粽子被套上礼品盒销售。相比散装粽子,礼品盒粽子销售极为清淡。今年部分礼品盒粽子开始向过度包装的月饼看齐,生产企业以颜色鲜艳、造型讲究的硬纸盒代替了原来的简单真空袋包装,每盒粽子售价从几十元到1000多元不等。某知名糕点企业推出限量版“千元龙粽”礼盒,只装12个粽子,每盒售价却高达1088元,这样算下来,一个粽子的售价接近100元。即使每盒粽子售价100元至300元,每盒仅装4至12个,每个粽子售价大多高达几十元。
2010年4月1日,我国颁布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的国家标准开始实施,对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的层数、空隙率和成本三个指标作出强制性规定,要求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教授指出,本是传统节日象征的食品被过度包装,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也间接助长了腐败送礼的不正之风。粽子过度包装主要表现为包装层数过多、选材用料过度、装潢设计奢华、包装成本过高以及搭售商品等现象。消费者应理性消费,抵制粽子过度包装行为。同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让限止过度包装不要只停留在标准上和宣传上,而要落实在法律监管上。
使用“返青粽叶”则又涉及到食品安全。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市面上颜色鲜绿的粽子大多是由工业硫酸铜和氯化铜浸泡过的“返青粽叶”包制而成。粽叶采摘季节通常在每年7月到10月,受地域、保存条件、运输等因素影响,粽叶颜色肯定会发生变化,大多数粽叶会呈深绿偏灰黑色或黄色。即使是新鲜的粽叶,经过多次高温蒸煮后,颜色也会变暗,粽叶不可能保持鲜绿色。因此,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速冻粽子、真空粽子、熟制粽子,都极少使用新鲜粽叶。
一些粽子供货商为了保证粽子的卖相,会采取化学染色手段:在浸泡粽叶时,加入硫酸铜、氯化铜等工业原料,让已失去原色泽的粽叶重新变绿,这种粽叶通常被称为“返青粽叶”。而用硫酸铜浸泡粽叶使粽叶变绿,也早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董金狮教授表示,“返青粽叶”在高温蒸煮过程中,其中的铜、砷、汞等重金属元素会游离到粽子里面。如果长期或大量食用,会引起铜中毒,甚至导致肾脏功能衰竭,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与此同时,有些商贩为了节省成本,包粽子的原料大多到批发市场进货,糯米不是陈年的就是生虫或发霉的,咸肉、香肠也是挑便宜的买,而鲍鱼、海参等更是少之又少。糯米买来后,便放在大塑料盆中用水浸泡,再反复淘洗,直至糯米浸得发白,闻不出霉味后才叫小工包粽子,特别是肉粽、香肠粽,加进了酱油、味精后,早已将糯米的色味改变,包成粽子煮熟后,消费者更无法识别出原料的本来面目。
董金狮教授提醒消费者,千万不可贪图便宜购买小贩在路边销售的粽子,一定要到正规超市、大卖场挑选正规食品企业的产品。对于无品名无品牌的粽子,即使是在超市、大卖场也不要轻信。“返青粽叶”看上去呈青绿色;而原色粽叶颜色发暗发黄。使用“返青粽叶”包制的粽子,煮熟后香味不足,有的还会有淡淡的硫磺味。此外,使用“返青粽叶”包的粽子煮后水会变绿,而使用正常粽叶包制的粽子煮后水则呈淡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