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
在广东省普通高考语文科目考试期间,微博上惊现其高考作文题目。正当人们怀疑高考试题泄密时,有消息传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联合广东省公安、保密部门成立调查组核查表明,“微博猜题”实为手机协助作弊,嫌犯是广州市某高校学生马某某(据6月9日《南方日报》报道)。
迅速成立调查组,及时公布核查结果,相关方面的重视清晰可见。虽然教育考试部门没有明言,但能够看得出来,这样的调查结果让他们松了一口气。如果查明的结果不是考生作弊,而是缘于试题泄密,相关方面将更加被动,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人事波动。
不过,公众的情绪尚难平复。正如数日前故宫发生的失窃案,人们之所以愤慨,一个重要原因是作案者并不是想像中的江洋大盗,相反只是一个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小蟊贼。小蟊贼竟然也能轻易得手,让人们对故宫的安保失去了信心。而“微博猜题”的嫌犯,也没有想像中的强大,其实也是一个小蟊贼。
调查组调取的考场录像显示,监考员按考务规定在8时50分启封试卷,8时55分分发试卷;考生陈某某于8时57分用手机拍摄语文试题。陈某某的同学马某某在场外获取语文试题信息后,随即将作文题目通过某网站微博发布,发送给颜某某代做。这些年来,对于高考的防作弊手段宣传得神乎其神,不仅有监考人员的火眼金睛,考场还配备了金属探测器,针对手机作弊,有的还安装了手机信号屏蔽仪、手机探测仪等工具。一个已经“武装到牙齿”的考场,考生怎么还能将手机带入?带进去还不算奇怪,奇怪的是考生拿出手机拍摄,场内场外的监考人员竟无一人发现。奇怪的是考场已被屏蔽,为什么语文试题还会穿越封锁,通过手机传出?
还原过程,让人得出故宫失窃案侦破后同样的结论,原来,传说中“武装到牙齿”的高考,并不是铁板一块,如果有人真想作弊,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务。拿“微博猜题”来说,如果马某某没有“微博控”,不把试题发到微博上,怎么可能引起警觉,引发相关方面的调查?案件的查处,只会让人感慨蟊贼之胆大,感慨微博之力大,感慨高考之漏大。因此,这一案件的查处不仅不会平息疑问,相反会引发人们的更多担心。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表示,参与考试作弊的考生陈某某将被取消今年高考各科成绩,并禁止明年报名参加高考,其他参与作弊人员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咎由自取,不必同情。但我们想问的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考场,为什么手机作弊能够蒙混过关?为什么拍摄试题无人发现?为什么发送试题轻易得逞?这其中到底有多少过去未曾察觉的疏漏?相关方面还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够让公众对高考考场更加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