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墓葬中出土的瓷器——虎枕
王照重/摄
本报济南讯(通讯员宋国强 记者王照重)日前,记者从山东省文物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省定陶县惊现西汉晚期大型墓葬。据了解,该墓葬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性代表意义的“黄肠题凑”墓葬,整个墓葬耗费木材3000—4000立方米,出土的2.3万余块汉砖绝大多数有文字,是研究我国汉代书法、人文、地理等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据介绍,“黄肠题凑”是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之一,仅从葬制来看,该墓主的身份可能为西汉晚期的定陶王。该墓葬位于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米,属于灵圣湖遗址的一部分,早年曾采集有商周至汉代的陶片。上世纪50年代,在该遗址地面上仍保留有3个高大的墓葬封土堆,当地人称之为“堌堆”,后被取土平毁。此次发掘的是其中的一座墓葬。
据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介绍,该墓葬曾多次被盗掘,最为严重的一次可能是在墓主人埋葬后不久。盗墓者从墓道、墓门进入到墓室,随葬品被盗一空。但该遗址也发现了新的盗洞以及被锯断的木头,由于这些木料都是百年的柏木,因此只有电锯才能锯断。
另外,该墓整个墓室为夯筑形成的地上墓室,比较少见,墓口距离现地表5米。墓葬顶部封砖之下即为大型木椁。木椁周围使用了大量积沙,形成积沙槽。从盗洞观察,木椁顶部共有7层方木垒砌封护,方木大者边长约40厘米,木质保存较好,墓室顶部封木厚达1.6米。
根据对墓室内的初步清理情况,这座木结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墓门向东,有前、中、后3个墓室,各墓室左右又分别有侧室。整个墓室所有墙壁均为小型枋木垒砌,表面略有腐朽,但整体保存较完整。据文物专家介绍,该墓葬整个木椁所用木料初步估计在2000立方米以上,建造整个墓所用木材可达3000—4000立方米。黄肠木之间采取榫卯结构相互连接,墓室墓门门框上下采用青铜构件加以固定,由此可见,此墓葬墓主身份极高。
另据参与考古发掘的文物专家崔圣宽介绍,整个墓葬的汉砖估计有2.3万余块,墓顶封护用砖就有1.3万余块,绝大多数砖的侧面有文字,文字有朱书、墨书、刻写3种形式,有的还有刻画符号、戳印等。文字内容绝大部分是人名,另有少量“山阳、昌邑、焬里”等地名以及数字。初步统计,砖上涉及的人名姓氏达30多种。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看到,墓葬封土内发现较多的唐宋以来的晚期遗存,如避难洞、沟、铜钱窖藏等遗迹,并出土有瓷碗、瓷碟、瓷盘、瓷狗和虎枕等瓷器,另有宋元时期的铜钱、铜镜、铁斧、铁刀等遗物。
●名词解释
“黄肠题凑”是我国古代墓葬的一种埋葬制度,目前考古发现多现于汉代。“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题凑”是一种构筑方式,其特点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这种用柏木构筑的题凑即为“黄肠题凑”,它和梓宫、便房、外藏椁构成了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皇亲国戚和高官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特赐才可以使用。 (王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