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 夏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2011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烟草流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呼吁各国使用大幅的烟包图形警示标志,并以此作为减少烟草使用策略的一部分。控烟专家呼吁我国在烟草包装上应尽快使用大幅健康警示图形,以减少烟草的使用,从而保护我国国民健康。
大而明确的图片警示才有效
在日前由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推动图形警示标志上烟包信息交流会上,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控烟官员SarahEngland向与会者介绍了《报告》,并敦促中国在卷烟包装上使用大幅图形警示。
据悉,《报告》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第三份遏制全球烟草流行情况进展的评估报告。《报告》称,烟草使用是世界上首要的可预防的死因。除非采取紧急的行动,否则在2030年时,烟草将导致每年800万人死亡,其中80%的人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至今,已经有许多证实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降低烟草对国民健康的影响,目前世界上已有19个国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要求烟草包装使用更大的,不少于烟包面积50%的图形警示标志,使超过10亿的民众受到了保护。总体上讲,目前共有42个国家要求烟包上有图形警示标志,其中30个国家的图形警示标志面积至少达到了烟包面积的50%。《报告》指出,没有要求烟包警示面积达到50%的国家需要作更多努力;只有大而明确的图片警示标志才能够有效地向消费者告知烟草使用带来的健康风险,激励吸烟者戒烟并打消不吸烟人群尝试吸烟的念头。《报告》着重呼吁世界各国努力实施烟草包装使用图形警示标志的策略,以及开展全国范围的控烟大众媒体宣传活动,有效地告知民众烟草使用的危害。
烟害“图”治是妙法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吴宜群研究员透露,尽管有关于中国在烟草包装上使用图形警示标志的大量呼声,但在即将出台的《国家烟草控制规划》中没有出现这一内容。
吴宜群向本报记者展示了美国、加拿大、乌拉圭等国家的香烟包装,包装上都有大面积的图形警示,如口腔癌、坏疽的脚趾、堵塞的心脏动脉等,占烟包面积的比例达80%,一些国家的烟包上还附有戒烟热线。
同内地包装截然不同的是,在中国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卷烟包装上,警示烟草危害的图形大而震撼。香港、台湾地区也相继出台了烟包警示标志的相关规定,要求烟草厂商在烟包上使用大幅警示图形。吴宜群指出,相关部门不应在境内外烟草包装问题上采用不同标准。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最大的烟草消费国。有数据表明:中国吸烟者超过3亿,有7.4亿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中国人群中每年归因于烟草使用的死亡人数高达120万。吴宜群说:“中国每年生产卷烟的数量已超过1000亿包,如果警示图形能上烟包,印有大幅图形警示的烟包将成为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健康教育宣传画,而对此政府几乎不需要增加任何花费。”
警示图形上烟包符合中国文化
早在《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签订之初,中国烟草业就以“文化”为由,抵制警示图形上烟包,称其“破坏了原来包装设计上具有正向价值的文化和审美内容。”一些反对警示图形上烟包的人士也经常称:“我国很多卷烟品牌以风景胜地、名山大川的名字命名,在烟盒上出现残酷的画面,对于中国文化是不适合的。”
对此,知名文化学者、《瞭望》杂志原副总编陈四益反驳说,警示图形上烟包符合中国文化精神。并提出:保护每一位公民的生命健康免受危害,是政府的天然职责;对于一切伤害生命的事物,政府有义务给予郑重的警告。
陈四益告诉本报记者,中国文化对于生命的基本精神是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养生、护生、摄生,防备外来的侵害;对于一切伤生、害生的事物要给予百姓足够强烈的警示,以趋利避害。例如,《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内经》说:“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全生、摄生而不伤生,其警示并不温柔,更不掩饰。例如,《吕氏春秋·本生》把“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命之以“招蹶之机”;把“肥肉厚酒”命之曰“烂肠之食”;把“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命之曰“伐性之斧”。
“我国港台地区警示图形上烟包的举措也表明,同是中华文化的地区,警示图形上烟包公众完全可以接受。所谓‘文化不同’只是烟草业抵制警示图形的一种策略,犹如美丽烟包,只是烟草业推销卷烟的商业策略一样。”陈四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