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桂琼
发热是多种疾病共有的一种症状。有的医生为了迎合家长急于使孩子退热的心理,遇有发热的患儿,便立即应用复方氨基比林或安痛定(后者亦含有氨基比林),加氟美松肌肉注射强行解热。注射后体温虽能暂时下降,但由于病因未祛除,体温可很快再次升高。且氨基比林可引起颗粒白细胞减少,其致命危险远高于氯霉素。在没有应用有效抗生素时,使用氟美松可使感染扩散,引起败血症。
过去常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摄氏度称发热,目前认为这一概念不够确切。因为许多情况可使体温超过正常值的0.5摄氏度。有些“发热”是下丘脑热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增高引起的,即机体的内控性反应。而细菌所致发热是对感染的防御机能。因此,不加区别强行降温对机体是不利的。
发热的治疗首先取决于是否需要。对有严重肺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儿,应用解热药降低下丘脑热调定点,使过高的体温降低,将有助于减少氧的消耗和心输出量。对5岁以下有发热惊厥史的小儿,针对发热给予治疗是合理的。对其他疾病如患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应首先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小于2月龄以下婴儿,肛温38摄氏度以上均应认为有感染或严重感染存在,一律进行抗感染治疗,且不主张在此年龄应用解热剂;大于2月以上的小儿,肛温在39摄氏度以上应用解热剂;对大于2月以上的发热患儿,首选非药物疗法,包括多喝水、降低室温(夏天)、脱去过多的衣服等。WHO不主张应用冷、温水或酒精擦浴方法降温,因为冷、温水擦浴可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而酒精擦浴则可经皮肤吸收,从而产生酒精中毒症状。WHO推荐应用扑热息痛口服,使用剂量为10~15毫克/千克体重/次,发热持续不退可每4小时服1次,也可用栓剂塞入肛门。目前不主张为儿童肌肉注射解热剂,尤其是安痛定或复方氨基比林,因其可引起颗粒白细胞减少、肌局部感染、臀肌萎缩、坐骨神经炎等副作用,况且解热药口服或塞肛吸收完全,与肌肉注射疗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