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师者传道 授业 解惑
作者:胡军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者按 教师,自古以来就是以教书育人为天职而傲立于世的职业。社会历来对教师职业就没有低估过,古人曾经按照“天地君亲师”的排序来表达对教师职业的尊崇。
  在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期我们以特刊的方式寻根溯源,向您解说师德的真正内涵,纠正因社会变迁而错位的尊师概念,思考当代师德缺失的原因。与此同时,通过对不同年代人的追访,为您回忆那些扎根于内心深处,开启精彩人生的恩师形象,并结合当代的师德典范,重塑现代师德之魂。
(本版文章除署名外均由本报首席记者胡军采写)
(资料图片)
图:坐落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的孔子像 董芳忠/摄
何为师
  近年来,因受市场经济意识的侵蚀、部分商家的商业炒作、部分娱乐人士矫揉造作的“谢师感言”等诸多因素的异化,教师节被越来越深的误解,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由自主地把感谢师恩与价值不菲的礼物、山珍海味的盛宴、大而化之的感言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原本庄严的教师节异化成了“教师结”:学生或家长为送礼而纠结;教师为收礼而纠结。
  日前,江苏省南京市某小学的陈老师在西祠网上以《斗胆从教师的角度说说教师节送礼》为题,发出了“我希望家长不要太纠结了,放了老师吧。”的呼吁,该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近年来异化教师节的根源——尊师概念错位,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共鸣。
  其实,之所以生结,之所以被异化,是因为许多人对尊师的真正概念较为模糊,甚至不知何为师,怎样的行为才算尊师。
  对于师的描述,较早的要见诸《礼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而唐代文学大家韩愈于1300年前所作的《师说》一文,则一直被世人视为对老师最为准确的释义,其开篇即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另外,从“天地君亲师”“欺师灭祖”等流传甚广的成语、谚语中也可见,在尊师重教的我国文化传统中,“师”一直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
此师非彼师
“现在,教师就是一个职业。但是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老师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老百姓常说的一句俗话就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然,师的概念比教师的概念内涵要大得多,并不是单指在学校里授课的教师,古代还有过‘一字之师’的典故。”对于传统概念中师与教师的关系,从事教育心理研究多年的山东省菏泽市某民办高校的王校长颇有心得:“传统观念中的师不是一种职业,准确的说应该是一个社会关系中的角色,人人均尊师、敬师,人人皆可为师,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从《师说》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概念中的师,其实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对完全意义上的师有极高的要求:首先要向学生明“道义”,然后再授予“业”,最重要的是要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这不仅仅单指学业上的困惑,更多的包含了在人生价值方面的困惑。
  从眼下教师的职业化属性来看,教师其实就是专职的职业化的师,是社会化分工中以学校为工作场所,以教书为主要工作,以育人为目的的专业人士。因此,教师节其实是针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设立的节日,而非传统意义上师的节日。
童子之师非彼师
  不言而喻,自教师节设立之日起,教师节的主体其实只有学生和教师。之所以眼下的教师节让教师、学生及家长如此纠结,根源就在于参与主体出现了不应该有的变化。
  对于眼下部分家长热衷于借教师节名义,向教师行贿赂之实的做法,河北省某中学的郭老师深有感触:“市场经济了,许多人凡事都用钱和物来衡量,加上优秀师资的配置不尽合理,部分教师确实也存在厚此薄彼的功利倾向,所以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以家长的身份参与到教师节里面来,这本身就是错位的。如果要参与到教师节里面来,应或本身就是教师,或只以学生的身份去感谢老师,而不是以家长的身份,这样做不仅有越俎代庖之嫌,也导致了教师节参与主体错位和教师节变味,需要引起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部分商家也因追逐其中的商机和利益,积极现身教师节,诱导部分学生家长错误地参与教师节。
  在南京市任教的陈老师在《斗胆从教师的角度说说教师节送礼》帖子中,不满地表示:“……你为什么非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来为难和强迫我们呢?……谁不知道大多数送礼的都是当面笑着,背后骂着。谁不知道送礼是为了得到额外的关照。”
  对此,韩愈在《师说》中早就表达过类似的情绪:“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尊师映射出人们内心对明师的渴望
  在我国数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中,孔子对于老师的描述最为深入人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清朝年间,乾隆皇帝曾用“万世师表”来礼赞孔子为世代老师的表率。
  说起老师,北京市民李先生的话反映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事实上,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对明师强烈的渴望,很多人都跟我一样,一直为自己一生未遇到明师能给自己指点工作、生活、人生中的迷津而抱憾。真的,可能一位优秀的老师一两句教诲,就足以让人一生受益,少走弯路。”
  记者调查发现,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教师的概念基本上完全等同于老师的概念。绝大多数人都渴望教师在讲课、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能为自己的人生指点迷津。
  “在书里也好,电视剧里也好,看到那些成名成家的人,都在人生过程中遇到过为自己指点迷津的明师,所以教师节给孩子的老师送礼,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希望孩子的老师能成为孩子的明师。”李先生说。
师何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认为,老师不但要“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榜样。
  显然,从这些字里行间,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老师不仅仅是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去教学生如何做人。而这样的老师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有完整的教学自主权。因此,全社会真正的尊师,首先应该从尊重老师独立的人格和教学自主权开始。
尊师,应先还教师独立人格
“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表示,如何才能把学生教好、培养出能超越自己的学生,才是教师应该重视并为之操心的事情。“毫无疑问,教师的任务自然是教学,教书育人。但是,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负担太重了、压力太大,受的约束太多,以至于都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很简单,现在的老师都是被捆绑在学校编制里面的,完全是由被行政化倾向严重的学校牵着走,独立的人格无从修正,这是制度上的缺陷,”对于教师的独立人格,从教30多年的安徽省某中学校长胡老师深为遗憾:“现在老师的工资都得仰仗地方财政拨款,而且考评的权利都在学校,老师级别的高低,直接代表着收入的高低,而学校对老师的考评硬指标就是考试成绩排名、升学率,还包括‘听不听话’,就是学校分配下来的教学以外的任务能不能积极配合完成。这样下来,老师事实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倘若独立人格根本无从谈起,则更不用说用自己独立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了。”
  据了解,虽然目前已经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但教师与学校处于严格的对应关系,教师必须依托学校、服从学校的统一安排,才能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
  尊师,应还教师教学自主权
《师说》中有云:“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被要求使用学校统一认可的统编教材,在应试教育的整体框架内,按规定的进度进行教学。“说得难听点,现在好多教师已经完全被迫成为教材的诵读机了,过多统一的教材内容,让很多教师连表达个人体会和感悟的机会都不多,缺少自主权,整个成了一台教书机器,”对于目前的教学秩序管理,多位受访教师都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据教师们反映,现在有些教师和教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严重的错位,本末倒置。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材应该仅仅是教师的助手,教师才是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教师知识的丰富程度及其思维方式都应能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可以通过备课等方式,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和教学智慧来重组、优化、丰富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学到更多的做人道理。
  对于教材和知识点完全固化的教学模式,多数教师表示缺乏自主性,没有获得尊重的感觉。在安徽省某中学任教的刘老师的说法极具代表性:“现在倒好,有完全统一的教材,有工业化生产的教学课标,只要把课标中要求的那些知识点讲到就可以了,因为考试考的就是这些点。如果老师讲课的时候,不着重讲这些知识点,可能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影响到自己的业务考评,所以越来越多的老师都不愿意去冒这个险,承担这个责任。”
师为何
    有一副对联生动地描述了教师一生的职业表现:“执一根教鞭勤勤恳恳点中外,站三尺讲台兢兢业业到古今。”寥寥24个字,一位认真负责、才华横溢、激情飞扬、谈古论今的教师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轻物质重精神
“从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那一天开始,我就知道当教师就意味着清贫,意味着对功名利禄的淡薄,临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用那句名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互勉。”对于当初自己就读师范专业且成为一名教师的选择,贵州省六盘水市退休教师卿老师满脸的骄傲:“那时候,教师是一个非常让人敬重的工作,走到哪,只要亮明教师身份,都是笑脸相迎,‘桃李满天下’是我们那个年代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确实有一部分人进入教师行业的初衷纯粹是出于就业目的,而非出于对这一职业的热爱。但是,绝大多数在职教师都对教师这一职业抱有很深的感情。“教学相长,这个令人身心愉悦的感受,没做过老师的人可能体会不到。一个刚开始表现并不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教育,在社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是令人愉悦的。”对于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在北京市某学校任教的赵老师跟许多教师一样,说起来就滔滔不绝:“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的优秀品质、言行举止也能让老师从中受益匪浅,尤其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在逆境中奋发图强,非常令人感动并深受教育。”
教书为行,育人为本
“教书只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最为核心的工作是育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育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对于自己的职业,北京市某中学退休教师武老师的表述非常坚定:“如果仅仅把我们看成是教书匠或者授课机器,那就说明对教师不了解,对教育不了解,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大,过于功利。只有你成为真正的人才,有优秀的人生表现,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才是对师恩最大的回报,而不是价值多少的礼物,不是山珍海味,更不需要在公众媒体上用职业化的表演来粉饰。”
  在调查中,多数教师向记者表示,欢迎学生以各种方式来感谢老师,但是感谢的方式最好用自己成功的人生表现,而不要用过度物质化的礼品来表达,在很多时候,物质化的礼品其实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误解,甚至是亵渎。
  恰如在南京市任教的陈老师在《斗胆从教师的角度说说教师节送礼》的帖子里所言:“其实,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不会因为学生是否送礼了而改变对学生的看法。老师都喜欢学习认真,有礼貌,尊敬师长,爱好广泛的学生,家长如果真的希望老师额外的喜欢你的孩子,还是从培养孩子自身入手吧。”
师德仁也
■本报记者 王照重
  每到教师节,我们都在怀念自己的老师。不管时间过去了多久,那些曾经为我们的成长和教育付出艰辛和汗水的老师,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每位学生一辈子的荣幸。记者采访发现,给学生留有深刻印象的好老师,其好的主要表现就是师德高尚。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系教授冯恩大从事教育事业大半辈子。她说,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准确地说,师德即教师公德,是教师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
   如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则改之”“学而不厌,诲人不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教无类”“以身作则”等孔子教育思想的至理名言在山东曲阜孔庙、孔林等地仍可找到。
  2011年8月28日,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骆承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我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元素。而“仁”则为“五常”之首,是孔子思想在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方面的最确切体现。记载于《论语·述而》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对教师道德和素质最基本、最全面的要求。
  骆承烈表示,他之所以在研究孔子思想和文化方面取得了成就,是受他小学时候,教自己语文的老师的启发。他回忆说,自己13岁那年,日本侵略者攻占了他的家乡——山东省邹城,他们为了同化当地百姓,便胡编乱造了一些谎言糊弄老百姓。日本侵略者跑到学校,向学生宣讲:“孔子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日本的,所以我们是一家。”当时骆承烈的语文老师就私下里向他们讲,日本侵略者说的都是谎话,让学生们不要相信。这位老师还带着骆承烈等一帮学生,步行来到邻县曲阜,走进“三孔”,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揭穿了日本侵略者的谎言,并传授给学生爱国、爱家,积极抗日的思想。
  骆承烈说,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自己语文老师的行为,也体现了孔子“循循善诱”“ 以身作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教育思想。
教育杂谈
从一些教师失德想起的
■孙 建
  前不久,某报刊发了《北大失德教师被解职》的新闻,使即将到来的教师节平添了些许令人深感美中不足的气氛。
  之所以深感美中不足,大概缘于国人自古以来对教师就十分敬仰的心理吧。于是,与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同行的北大教师的失德表现自然难以躲过千夫所指了。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不同于其他行业从业者的师者应以道德为要。一些失德教师当然不宜混在教师队伍里,何况是堂堂的北大。
  按照一般的概念,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目前,引人关注最多的教师当然是指狭义概念上的,犹如刚有失德表现的这位北大教师一样,失德之前或之后曾担任教育学生工作的人。只不过当这位失德教师站在讲台上振振有词教导学生时大家可能还不知道这位已婚教师与一位云南高中女生在丽江邂逅、开房、成情人又被敲诈和威胁的风流遭遇而已。其结果,女生因涉嫌敲诈勒索罪被批捕,男子因教师失德被北大解职。
  仔细想来,教师失德表现种种,“邂逅开房”仅为一斑 。
  2008年,从5·12地震中“震”出来的“范跑跑”也是典型的教师失德表现。没想到的是这一跑跑掉了这位教师的师德不说,还跑出了更为失德的歪理邪说。当学生质问这位地震来临只顾自己先跑的老师:“你怎么不把我们带出来啊”时,范竟答道:我“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上次半夜火灾的时候我也逃得很快!”嗬!好一个“只关心自己的生命”的定位,危险时作为一名教师竟然不管学生的安全自己逃命;好一句“上次半夜火灾的时候我也逃得很快”的坦白,真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无怪乎,5月26日,有人立即在凤凰博客上发表文章称:《范美忠:给教师抹黑,让北大丢脸》。
  其实,恶劣的失德表现不光体现在几个典型事例上,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时有发现。
  在学生眼里教师常常是高山仰止的楷模,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或优或劣无不在于教师的影响。因此,一些教师失德当罪莫大焉,贻害无穷。曾记得北京某重点中学发生过一次学生家长集体状告教师之事。这些学生刚踏入初中不到一年时,家长们先后发现在小学原本喜欢数学课的孩子,竟然开始厌恶数学,进而出现不做数学作业现象。究其原因,发现竟为该数学教师失德所致。原来这位教师因悄悄在校外兼课常常无暇批改作业,经常是上课时把没看过的作业本又发下来,然后说出正确答案让学生自己打个成绩了事。学生对这位教师采取牺牲学生利益换取外快的失德做法缺乏合理的维权方式,于是就以上课不认真,作业交白卷的形式来抗议,结果近一年下来数学成绩急速下滑。直至家长们到校告状,这位失德教师被调离,学生们才开始踏上回归路,然而原来对数学的热情已是覆水难收。殊不知,这位教师的失德之举对学生的一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客观而言,在教师这个行业里,堪称“厚德载物”的全国知名的教书育人楷模并不少。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既注重为人师表又善于循循善诱,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唯愿纯正的教师队伍里的失德现象少些再少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教师节特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师者传道 授业 解惑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