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金风送爽时节,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全国质量月。
从1978年第一个全国质量月举办至今,33年过去了,这是一段非同寻常的岁月,也是一段永远值得铭记的历史。
检索历年的全国质量月主题,我们会发现,这个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词——质量,已经牢牢地扎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从1978年提出的“生产优质品光荣,生产劣质品可耻”,到1982年提出的“求实际效益,让用户满意”,再到1996年提出的“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向集约型转变 ”,一直到今年提出的“建设质量强国,共创美好生活”,质量——这两个普普通通的字,承载了多少国人的希望和梦想。
多年来,我国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重视质量的意识逐步增强,但我们在感受质量水平提高带来的愉悦和满足的同时也要看到,因为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而引发的问题时有发生,涉及质量问题的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现象屡禁不止,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社会反响强烈。
我们曾经为电冰箱的起火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曾经为“七日鞋”的大行其道忧心忡忡,
我们曾经为频频发生的啤酒瓶爆炸心惊胆战,
我们曾经为服务行业的冷硬横而愤愤不平,
我们曾经为致人失明甚至死亡的毒酒咬牙切齿
……
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以来频频爆出的质量问题让我们再一次绷紧了神经。
保障房建筑材料弄虚作假、钢筋达不到要求和水泥不够标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电梯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维修保养环节问题多多,让居民心惊肉跳;团购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但其中存在的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已然成为硬伤;洋货频频在抽检中遭遇质量滑铁卢,再加上“假洋牌”的推波助澜,冷峻的现实正在冲撞消费者的崇洋心理;银行服务业收费问题尚未完全消停,服务质量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挪用、跨类使用甚至伪造QS标志的现象开始出现,如何把紧产品质量的安全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
质量是一个国家的实力象征,也是一个民族的素质体现,它寄托和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希望。加强质量工作是兴国之道、富国之本、强国之策。
我们对这些质量热点进行追访,并以“我诚信,你安全,你满意,我发展”为主题打造2011年质量月特刊,就是为了提醒人们:质量关系民生,涉及大众,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息息相关,一时一刻不能放松。质量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的重大政治问题。经济社会要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把“以质取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来落实。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就必须关注质量、狠抓质量、提升质量,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称心、住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