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某些洋品牌化妆品曾给消费者带来很大伤害 董芳忠/摄
■本报记者 郑梦超
在国人心目中,进口洋品牌通常代表着高品质。但在近两年,行政执法部门公布的一系列抽检数据显示,洋品牌从服装、化妆品到快餐,部分领域的质量问题频出。LV、爱马仕、兰蔻、肯德基、味千拉面……是何原因让洋品牌不断登上质量黑榜?洋品牌质量为何出现如此急速下滑?与洋品牌相比,国货的质量究竟怎么样?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进口服装质量问题频出
今年8月10日,当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布“上海口岸进口服装抽检不合格率达到55.8%”的消息时,国人再一次真正认识了洋品牌服装的质量水平。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海口岸进口服装1.15万批,货值达2.2亿美元。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对5625批货物实施抽样检测,抽检率为49.5%,不合格货物超过3100批,不合格率达55.8%。被检出的不合格服装主要来自韩国、孟加拉、瑞士、意大利、西班牙。
这并不是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第一次曝光进口服装质量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口岸年进口服装3万余批,进口金额占我国进口服装总额的40%以上。作为重要的进口服装口岸,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自2005年起就对进口服装实施了摸底调查和监督抽查工作。进口服装的不合格率一直高居20%以上。“我和CK亲密无间”;“当你不知道穿什么的时候,你就穿乔治·阿玛尼”……一些洋品牌广告语,时刻挑逗着国人敏感的消费意愿。曾几何时,国人一直对进口洋品牌服装的高品质抱有坚信态度,而购买一件知名洋品牌服装更是国内一些消费者的心愿。但回顾近两年工商、质检等行政执法部门对进口洋品牌服装的抽检结果,洋品牌服装高品质的光环正在逐渐褪去。
8月2日,广州市工商局委托检测机构对2011年二季度广州市流通领域的休闲服装商品进行抽样检测,主要对广州5个老城区的大型商场、超市及专卖店销售的休闲服装进行质量检测。抽查结果显示,Levi’s、H&M、PLAYBOY等国际知名品牌休闲服装不合格。
除了人们广泛关注的成人服装,一些婴幼儿童装的洋品牌质量也令人担忧。4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儿童及婴幼儿服装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抽检结果显示,婴幼儿服装(A类)合格23种,合格率88.5%;儿童服装(B类和C类)产品合格68种,合格率86.1%。而在不合格名单中,风靡全球的日本著名儿童品牌巴布豆长袖衬衫被检出前、后面料PH值超标。而H&M婴儿外套则存在下摆部位纤维成分及含量不合格的问题。
在洋品牌服装中,一些世界顶级奢侈品牌服饰往往集高品质与高认知度于一身。而在2010年3月,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抽检报告再一次打破了洋品牌的质量神话。浙江省工商局披露对杭州、宁波、台州多个商场销售的85批次进口品牌服装进行的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合格37批次,不合格48批次,批次合格率仅为43.5%。这些主要产自意大利、摩洛哥、韩国、法国、土耳其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合格进口品牌服装中,包括爱马仕、范思哲、D&G、HUGO BOSS、VERSUS、ZARA、H&M、布兰施、CKJEANS等30个品牌,大部分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国际知名品牌。这是继2006年1月29日浙江工商局曝光HUGOBOSS、D&G等10多个知名品牌不合格皮鞋后,世界顶级品牌在中国再陷“质量门”。在浙江省工商局曝光的不合格品牌中,一件范思哲的裤子市场价为7000元,但依旧质量不合格。
近5年来,部分国外顶级洋品牌服装的质量频频被爆出质量问题。2007年1月18日,上海市工商部门发布了流通领域品牌服装的质量检测结果显示,样本不合格率超过四成,不合格的黑名单中,香奈尔、迪奥、阿玛尼等国际顶级品牌赫然在列。而2006年12月29日,一批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盟国家进口名牌皮鞋,如LV、DG、BOSS等品牌,经浙江省工商局抽查后发现批次质量不合格率高达76%。
知名进口化妆品有毒物质超标
在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洋品牌产品中,近年来化妆品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化妆品销量居亚洲第二位,世界第八位。对一些年轻女性消费者而言,进口化妆品的魔力仿佛无法抗拒。但近几年,随着进口化妆品销售的火爆,其产品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7月11日,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对外发布夏令用品质量监测公告,在抽检的69批次夏令用品中,有12个批次产品不合格,诸如兰蔻、希思黎等国际品牌也未能过关,部分品牌产品甚至存在汞超标的情况。
2010年8月20日,香港消费者委员会针对指甲油进行了抽检,发现有4款指甲油中含有苯,其中包括韩国名牌化妆品SKINFOOD旗下名为 Jojoba-PureNail和 MilkCreamyNailBaseCoat的产品。韩国化妆品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已经不是第一次。2009年4月,露香(L'OVEAN)化妆品公司生产的定妆蜜粉、修容饼、遮瑕霜、腮红等5种化妆品被发现使用了含石棉的滑石粉。
化妆品成分中含有毒有害物质已成为进口化妆品质量问题的通病。2006年,倩碧、兰蔻、迪奥、雅诗兰黛等国际品牌被香港标准及鉴定中心查出6种粉饼含有铬、钕等违禁物质。此后,兰蔻新清柔卸妆乳、倩碧特效润肤露(黄油)等化妆品又爆出标签不合格、无生产许可证等问题。
洋品牌化妆品质量遭遇诚信危机的转折点还要追溯到轰动一时的SK-II事件。2005年3月,有消费者在使用SK-II一款商品后出现脸部瘙痒和局部灼痛现象,随后一纸诉状将SK-Ⅱ的总经销商广州浩霖贸易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2006年9月,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来自日本宝洁株式会社蜜丝佛陀公司制造的SK-Ⅱ品牌系列化妆品中检出禁用物质铬和钕。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对一批SK-Ⅱ重点净白素肌粉饼进行检验后发现,其钕成分含量高达4.5mg/kg。此外,SK-Ⅱ清透防晒乳液、多元修护精华霜、护肤洁面油、护肤精华露、重点净白肌粉底液OB-2、护肤面膜、重点净白素肌粉底液OD-3、润采活肤粉凝霜OB-2系列产品中均被检出禁用物质铬,其含量为0.77mg/kg至2.0mg/kg。按照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化妆品中不能含有铬、钕等禁用物质。
据有关专家介绍,铬为皮肤变态反应源,可引起过敏性皮炎或湿疹,病程长,难以治愈。其对眼睛和粘膜有很强的刺激性,对皮肤有中度刺激性,吸入还可导致肺栓塞和肝损害。我国和欧盟等有关国家的相关规定中,均把这两种元素列为化妆品禁用物质。
洋品牌化妆品在我国化妆品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其中高端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所垄断,欧莱雅、宝洁、资生堂等品牌占据市场重要份额。据一项消费调查显示,超过78%的消费者使用并会优先选择国外品牌化妆品。在部分洋品牌化妆品频频爆出含有违禁物质、防腐剂超标、产品标签不合格等问题之际,我国化妆品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又如何呢?
2010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我国2010年度化妆品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检结果。记者在该抽检结果中看到,国家质检总局对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山东、广东等9个省、直辖市166家企业生产的200种化妆品进行抽检,包括洗发液、润肤膏霜、染发剂、润肤乳液、洗面奶、沐浴剂、牙膏、护发啫喱水、焗油膏、洁面啫喱等10种产品。本次抽查依据《消费品使用说明 化妆品通用标签》、《化妆品卫生标准》、《一次性卫生用品卫生标准》、《化妆品检验规则》、《化妆品产品包装外观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及相关产品标准和经备案的企业标准的要求,对化妆品产品的pH、有效物、总活性物、铅、砷、汞、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粪大肠菌群、三氯生、甲醇、染色能力、总氟、可溶性氟、游离氟、二甘醇等37个项目进行了检验。国家质检总局抽查发现,除广州名大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果萃精华护理牙膏(活力鲜橙香型)因菌落总数不合格外,其他抽检产品均检测合格。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发展也迎来空前机遇。据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10年3月,中国获得化妆品生产许可证且在有效期内的企业为3297家,化妆品的品种达2.5万余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妆品工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态势。化妆品市场销售额平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最高的年份达41%,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且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有关部门预计,我国化妆品行业2010年至2015年规划销售额将达到1100亿元,年均递增6.22%。
除了相宜本草、佰草集、自然堂、柏莱雅等国产化妆品品牌在主流销售市场不断攻城略地外,更多后来者也纷纷追赶。国内精油护肤品牌的领导者嘉媚乐也在今年宣布进军百货商场并正式进驻正佳广场开设专柜,广州有喜化妆品旗下的品牌露兰姬娜也摆上了万宁、华润万家等多家销售市场的货架,汕头市雅威日用化工厂旗下的护肤品旗舰品牌韩伊也在屈臣氏开设了专柜,越来越多本土化妆品牌的身影出现在化妆品市场的主流渠道。
洋快餐有时忒不地道
洋快餐大多拥有体面的大堂,干净的外表,自从麦当劳上个世纪80年代首次进入我国市场,洋快餐在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干净、卫生、服务好”的代名词。在不少洋货被揭去漂亮伪装的同时,一些深入人心的著名洋快餐品牌也被曝光。
8月3日,针对日本知名餐饮连锁企业味千拉面爆出的“勾兑门”事件,上海市工商局相关人士表态称,工商部门已对味千拉面涉嫌虚假宣传一事立案调查,目前尚无调查结果。今年7月,有媒体质疑号称用猪骨熬制的味千拉面汤底其实是用专门的汤粉、汤料调制,每碗汤的成本不过几毛钱。味千中国总部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称,汤底是由浓缩液兑制而成。随后,多家媒体对此进行报道。7月24日,味千拉面方面终于承认,该公司拉面产品所用的汤底的确并非熬制,而是用浓缩液勾兑而成。“我们的拉面汤底确实是由浓缩液兑成的。但浓缩液是由猪骨熬成的。”味千中国总部投资者关系部负责人浩雄称。在“骨汤门”事件后,国内某大型门户网站一项针对此事件的调查显示,在33万参加投票的网友中,有29万人明确表示,发生这样的事件后,再也不会去味千拉面就餐。
(下转6版)
图:某些洋品牌快餐店在用料上涉嫌虚假宣传 董芳忠/摄
(上接5版)
此前,味千拉面的广告语是:“一碗汤的钙质含量是牛奶的4倍、普通肉类的数十倍。”对此,8月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祝礼表示,味千拉面宣称是骨汤熬制,实际却使用“猪骨汤精”勾兑,这种行为已涉嫌欺诈。
人们熟知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快餐也在今年夏天对中国消费者开起了质量玩笑。7月12日晚,新浪网友“付小小ki”发表了一条关于肯德基豆浆的微博,内容如下:“刚才在KFC门口拍到的他还没搬进去的货…KFC欺骗了我…豆浆原来全是粉冲的…还是不知名的牌。”微博还附上了一张照片,凭借照片中右侧熟悉的红色店面装修,依稀可以推测出这就是微博中所指的KFC,而地上堆放的纸箱外包装上赫然标着“龙王豆浆粉”的字样。7月28日,这条微博在短短2个星期内被直接转发了15556次,被评论了1715次,被改写后转发亦有数万次。7月29日,肯德基北京分公司公关部门做出了回应,强调肯德基未以“现磨现做”宣传过其出售的豆浆。其母公司百胜餐饮中国事业部在一份声明中称,传统的现磨工艺无法满足全国3000家分店对品质划一及食品安全的要求。肯德基公司5年前开始研究豆浆,与某大型企业合作开发出新的豆浆粉配方与生产工艺,口味接近原磨豆浆,与市面上其他豆浆粉存在差异。
而在此前,肯德基一直对其豆浆宣称“现磨现做”。有媒体报道称,肯德基冲兑的豆浆粉由东北某厂家生产,按照豆粉的出厂价,消费者可以计算出一杯豆浆的销售成本只有0.7元钱,但是肯德基却卖到每杯7.5元。这一事件的曝光引起了中国消费者对该公司的不满和指责,被媒体及网民称之为“豆浆门”。
继肯德基“豆浆门”之后,麦当劳又被爆出“汉堡坯子门”和“鸡翅活蛆门”事件。湖南公共频道报道称,长沙市一名男童吃麦当劳的鸡翅套餐时,发现骨中爬出多条活蛆虫。7月31日,又有网友发帖称,在麦当劳北京密云鼓楼餐厅门口看到堆放着一箱箱的货物,装的都是包着保鲜膜的汉堡原料面包。到上午10时许,这些面包还在路边晒着,保鲜膜里已布满水汽,有的保鲜膜还被撕开了,面包直接裸露在外。该网友同时配发图片进行说明,并笑称,“晒热了直接做汉堡都不用加热了?还是晒晒更健康啊?”
上述事件并没止住洋快餐继续出问题的脚步。经历“豆浆门”后,媒体接连报道指出肯德基“后厨”卫生令人担忧。报道称,肯德基的冷冻鸡过水就下锅,炸鸡用油一般是新油兑旧油,好几天更换一次。另外,食物掉在地上了,捡起来后仍然继续卖,连过期食品的生产日期都可以随意更换。8月8日,肯德基公司发布声明称,“肯德基有严格的烹饪油管理规定。每天都会过滤清除烹饪油中的食品残渣,减少残渣对烹饪油品质的影响;同时采用专用试纸监控烹饪油的化学成分变化,一旦接近指标要求限度,就会立刻废弃,以确保烹饪油完全符合国家《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但究竟几天换一次油,声明并没有说清楚。
洋品牌快餐侵害消费者权益最为轰动的要数苏丹红事件。尽管该事件已经过去了6年多,但至今想起来仍让人心有余悸。2005年3月,“苏丹红一号”成为最吸引眼球的关键词,亨氏、肯德基、卡夫、金宝汤乃至立顿等一向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信誉良好的跨国公司和品牌也因此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而广受质疑。3月5日,亨氏美味源公司的两款调味品因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一号”被清查。随后,百胜集团宣布肯德基几款产品因发现含有“苏丹红一号”而停售。
漠视中国质量标准是主因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上半年我国进口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情况。今年上半年检验检疫机构从86个国家或地区进口食品中,检出不合格食品7118批次,占进口食品总批次的1.90%。检出的进口不合格食品主要来自日本、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新西兰、缅甸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占总不合格率的71.30%。这些进口食品不合格项目主要包括标签不合格、含有害生物、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等。而在进口化妆品抽检中,国家质检总局共检出不合格化妆品239批,占进口化妆品总批次的0.31%,涉及13个国家或地区。“原装进口”的洋品牌一度是老百姓心目中高品质的代名词。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洋品牌仿佛“突发疾病”,近年来洋品牌的质量不断令中国消费者失望。究竟是何原因造成洋品牌质量的不断下滑?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阳坤认为,盲目的开店扩张是导致曾经一度质量过硬的洋品牌出现质量危机的重要原因。“洋品牌正是看到中国消费者对其产品的盲目崇拜,才会迎合市场需求大肆开店扩张。由于洋品牌只注重开店的数量,忽视了对人员的培训及产品的产能,导致质量问题不断涌现。”欧阳坤对记者表示,洋品牌的产能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不变的,但为了向更多专卖店供应商品,其可能在单位时间内提升产量,盲目扩大生产,最终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
对洋品牌的监管,浙江省工商局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浙江工商局相继对多个领域里洋品牌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查处,引发了查扣问题雀巢奶粉、清退缺陷索尼相机、火烧不合格进口皮鞋等一系列轰动事件。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表示,我国对国际品牌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但国际品牌生产商却并没有重视中国的标准。 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地方和部门针对洋品牌大开绿灯,“3年免检”、“5年免税”、“特别通道”等超国民待遇,使得一些洋品牌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市场销售几乎到了只依靠企业自律的地步。“不可否认,目前我们不成熟的市场监管体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对洋品牌的监管‘一好百好’的思维惯性,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跨国公司的违法行为。”郑宇民说,一次又一次扯下国际大牌的遮羞布,只是想提醒他们,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对进入中国市场的所有商品实施公平、对等的监管原则,质量和标准是我们永远的底线。
郑宇民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商品进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接受当地的有效监管,这是真正的国际通行规则,一些洋品牌动辄声称执行国际通行标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在中国享有法外特权。事实上,相关部门如果放弃了这种监管,不仅是失职,也等于变相培育和强化了洋品牌“逃责”的习惯。
国产品牌质量不断提升
在国内消费领域,日化、汽车、服饰等许多与普通消费者密切相关的行业都存在着洋品牌的垄断现象。对市场的控制,使得洋品牌在出现质量和服务问题后能有更大的处理空间、更小的竞争压力,也助长了其面对消费者质疑时的强势态度。由于没有竞争约束,企业很可能会放松自律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下降。
洋货和洋服务的质量问题在不断冲击人们心理底线的同时,国货也非常争气,它们早已不是原来的丑小鸭,在不少类别的产品上已经蜕变为质量的白天鹅,完全可以和洋货一决高下。
8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2011年上半年产品质量基本状况。在国内制造业产品方面,国家监督抽查了共48种4488家企业生产的4815批次产品,批次抽样合格率为90.6%,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小型企业国家监督抽查批次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8.4%、93.5%和87.7%。而日用消费品、工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建筑和装饰装修材料等重点产品的批次抽样合格率分别为88.9%、79.1%、87.4%和92.7%。在国内生产加工食品方面,国家监督抽查了酱油、食醋、酱、碳酸饮料、茶饮料、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瓶桶装饮用水、食糖、方便面等10类1393家企业生产的1490种产品,批次抽样合格率为95.6%,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
今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10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显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保持了稳步提升的势头。根据对全国25万多家制造业企业相关数据的测算,2010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2.57,与2009年相比提高了0.43。在全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的132类16357种产品中,平均抽样合格率为87.6%。
国家质检总局经过测算认为,目前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根据全国千户重点工业企业质量信息网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制造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产品产值的比重持续提高,从59.11%增长到70.75%。29个制造行业中,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等4个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产品产值达到90%以上,24个行业超过了50%,产品技术水平连年来不断提高。而在质量管理基础方面,我国制造业也明显改善。2010年,全国制造业企业现行有效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达到21万张,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2.7万张,增幅达到14.68%。其中,皮革及皮革制品、印刷业、医药品等行业增长幅度超过25%。在支柱产业质量成本控制方面,我国企业的能力也有所增强。2010年,全国千户重点工业企业质量信息网统计结果显示,通用设备、电子通信、交通运输、专用设备等支柱产业的质量损失率明显降低,分别比2009年减少了0.29、0.28、0.24和0.18个百分点。从29个制造行业来看,20个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有所提升。
当前,国货的质量跟洋品牌的差距逐步缩小,有的甚至已经超过了洋品牌。但从商场内的标价来看,洋品牌售价动辄超过国产品牌数倍。是否卖得贵的商品就必然质量更高?消费者究竟如何看待洋货价格高高在上?如何把手中的货币选票投给真正适合自己的货真价实的商品?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对记者说,通常情况下,广告宣传已成为企业间竞争成败的关键。很多洋品牌的价格高于同档次的国产品牌数倍的原因,主要是广告投入的比重较大。洋品牌的直接生产成本与其市场定价的关系不是很大。“洋品牌产品不断出现质量问题,为国内企业赢得了获得更多消费者支持的机会。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奋起直追的好时机。”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长期以来,很多跨国公司的洋品牌产品在众多消费者心目中是被寄予厚望、信任度高、主观接受度高的“高端产品”。对于这些产品,消费者在客观上愿意接受比国内同类型产品更高的溢价。究其原因,是因为消费者认为相比国内品牌,洋品牌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更好的产品质量、更严格的标准。而随着洋品牌产品接连出现问题,说明消费者在为洋品牌产品或服务支付更高溢价的同时,并没有获得与之相称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在此情况下,国内企业只需尽快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便可赢得消费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