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国产手机拼硬件难有出路
作者:岳纲举


    ■本报记者 岳纲举

  iPhone4S让不少人失望,一大原因是硬件升级不给力,但这丝毫不影响其销量。苹果公司10月17日宣布,iPhone4S在10月14日发布之后3日内,已经售出400多万部。反观国内手机厂商,尽管在硬件上拼得头破血流,却仍没有一款产品出位。

技术参数崇拜存隐忧

  8月16日,小米科技的小米手机在国内市场推出之时,在手机发烧友、手机业界和IT媒体圈内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小米科技CEO雷军在发布现场不断强调小米要做世界上最好的手机、专为发烧友设计的高性能手机。不过,最后业界的讨论焦点主要在其1999元的超低定价上面,雷军通过不断的数据罗列,强调着小米手机在硬件配置上的优势。
  一位网友对小米手机评论说:“市场上流行堆砌硬件,于是就有1.5G(指手机的处理器频率);市场上流行大屏,于是就推4英寸;市场呼吁大容量电池,于是就有1930毫安;市场呼吁更便宜,于是就1999元。所有的东西,都是随大流。今天有小米,明天就有大米,硬件更NB,屏幕更大,价格更便宜。”这种评价尽管不一定完全客观公正,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这种技术参数崇拜的担心。
  事实上,打开各种IT类网站,几乎所有的产品测评,强调的都是硬件如何强大,譬如处理器主频、屏幕大小和分辨率、电池待机时间、内存等,这种拼硬件的观念在目前国内的IT业界很有市场。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在没有直观感受产品的情况下,对产品的判断也只能通过上述数据来进行衡量,于是就有了硬件独步天下的空间。
  就在小米手机问世后不久,各大网站和微博上便出现了关于小米手机和已经上市或即将上市的手机的对比,对比的参数毫无例外,仍然是诸如处理器、屏幕、电池等,以及比小米手机更低的价格。某篇文章将处理器、内存、屏幕、电池和拍照5项数据与市场上的已售手机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结果是小米手机在前三项摸到了目前手机硬件配置的顶,只有处理器不算最强,只能说是最强之一,而后两项即屏幕和拍摄功能上,还没有摸到顶。
  一位业内人士强调,这轮硬件比拼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比拼的厂商不再是山寨机,而是国内顶尖的品牌机厂商。

拼硬件国内厂商机会小

  对于比拼硬件的现状,业内人士和消费者也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
  力挺硬件的手机厂商尤其是国内手机厂商,对他们来说,拼硬件是无奈的选择:硬件可以买过来,但是软件需要更高的实力。当前现阶段拼硬件还有机会,如果不拼硬件,国内手机厂商甚至难有出路,软实力也需要慢慢积累,现在国内手机厂商避免失败的第一法则,就是不做自己不擅长的。而所谓的用户体验,更强大的播放能力、更流畅的上网操作、更好玩的游戏等,需要的恰恰是硬件的支持。既然软件没有那么优秀,那用硬件来弥补软件上的不足,最后减小差距,甚至超越差距,这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路径。
  相反,“唯硬件论”的反对者认为,短短两年,处理器从单核到双核,1GHz到1.5GHz,屏幕从3.2英寸到4.5英寸甚至5英寸,系统从An-droid1.5到Android4.0,还有内存、分辨率……硬件升级当然是好事,也是趋势,这为用户带来更强大的性能,更好的使用体验。但问题是,硬件的更新换代太频繁,用户被这股洪流裹挟着被迫前行,在这个过程中,软硬件发展不协调和性能浪费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同时,对产业而言,国际品牌目前在硬件上略微领先,软件上的领先并不明显,还是一片混乱,如果能够利用后发优势迎头赶上,也不失为一个新的机遇。若等国际巨头们的优势确立以后,硬件堆砌绝对不是国内手机厂商的优势,没有成本的优势就没有硬件的优势,而软件也丧失了发展的机遇,那时,国内手机厂商就没有任何机会了。

竞争焦点转向软件和服务

  目前,一些业内人士也已经认识到:单纯拼硬件难有出路。中国联通销售部总经理于英涛指出,手机业最近有一种潮流,就是拼高配置,动辄双核、CPUxG、800万像素的摄像头,甚至恨不得有四核、八核等。“殊不知手机是有灵魂的,其文化、品牌 、内容应用、软硬件的适配、操作系统等,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支持。否则,再高的硬件配置,也只是一个随意堆砌起来的冰冷的工业品,毫无灵性可言。”于英涛说。
  小米科技CEO雷军认为,手机行业进入“铁人三项”的时代,不仅拼硬件,更拼软件和互联网服务。
  不过一位业内人士则认为,除了硬件和软件、服务外,国际大牌厂商已经开始收紧专利的口袋了,苹果、谷歌、三星早就为了专利而大打出手。最近三星和苹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诉讼,由此可以窥见专利的重要性。硬件是很简单就能拼出来的,但是专利技术,特别是系统底层的优化,与功能的创新等软件上的问题才是以后的必经之路,手中无专利,最后还是给别人加工。如果国内厂商在软件方面没有突破,软件方面不能有所建树的话,那未来很可能面临的就是如同当年电视机向国外厂商交专利费一样的问题。

●相关链接

第一代国产手机品牌所剩无几

  本报讯(记者岳钢举)手机厂商科健公司近日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收到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民事裁定书及相关公告,深圳中院自2011年10月17日起对科健公司进行重整。
  根据公告,公司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定于2011年12月16日在深圳中院第一审判庭召开,公司股票将自2011年11月9日起停牌,至深圳中院就重整计划作出裁定后,由本公司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复牌。
  科健公司上市时主营业务为手机制造与销售,是国内最早的自主手机品牌。然而自2004年巨亏以来,实际经营业务已经陷入停顿。2004年、2005年分别亏损 15.47亿元和1.37亿元。2006年,公司通过债务重组等措施实现扭亏为盈。2010年,包括浦发银行、信达资产在内的多家债权人同意免除科健2010年度金融债务利息,本次免息金额约为8315万元,全部计入该公司2010年度利润,帮助科健在2010年实现业绩扭亏。但由于实体经营没有丝毫好转,科健最终仍须面对破产重组。
  至此,科健、熊猫、波导、东信、TCL等第一代国产手机阵营中,实际仍坚持品牌手机经营的已寥寥无几。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3 版:数字生活·数码】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国产手机拼硬件难有出路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