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中国私人银行成为财富管家需破五大难题
作者:聂国春


    ■本报记者 聂国春
  继中国银行今年7月发布《2011年中国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行业报告》后,中信银行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10月14日联合推出了《中国私人银行客户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下称《研究报告》)。面对我国财富市场的巨大“蛋糕”,各大商业银行开始短兵相接,拼抢118万超级客户。
  私人银行到底是什么,又能为客户提供什么?目前的发展与超级客户的需求又有哪些差异?在10月14日举行的“2011中国私人银行发展年会”上,银行专家们对此进行了探讨。
数以百万的千万富豪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今年6月初发布的调研报告,2010年,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的数量相比2009年增长了31%,超过100万。据估算,目前中国已经有111万个百万美元资产富豪,排在美国的522万和日本的153万之后,位居全球第三。这一数字还会随着中国GDP的增长而迅速扩大。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根据高净值人群测算模型测算与全国1000多个样本验证后认为,在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大幅增长的同时,中国高净值人群(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不包括自住房、非上市公司股权和耐用消费品)数量也得以迅猛增长:由2006年的36.1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00.3万人,在2011年达到118.5万人。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从2006年的10.4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万亿元。
  10月9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私人银行客户是指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商业银行客户。照此推算,我国私人银行客户数量将比现有的报告人数多出不少。
中资私人银行业务井喷
  在巨大的市场面前,中资行和外资行相继出手。
  2005年,瑞士友邦银行首先在中国开办私人银行。随后,花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外资银行相继跟进。2007年,中国银行率先开设私人银行业务。此后的4年时间,从大型国有银行到股份制银行,都争先恐后成立专业团队和设置专门机构来争夺这一市场。
  中国高净值人群的持续增长,给中资私人银行业务奠定了牢靠的客户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开设私人银行业务的中资银行已经达到11家。另据了解,北京银行等城商行也在积极筹划推出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正显示出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向城市商业银行扩张的趋势。《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资私人银行的客户数量已由最初成立时的数百位增长至万位以上,管理资产规模也大都在千亿级别。截至2010年年末,工行、中行等6家中资私人银行拥有的私人银行客户数量总数达73164位,管理总资产规模1.32万亿元,人均资产达1801万元。
  为了更好地开展私人银行业务,9月20日,中国私人银行联席会议在北京成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及招商银行作为共同发起人参与其中。“逐鹿私人银行财富领域,竞争私人客户高端市场,是银行未来发展大势所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表示,到2015年,中国高净值人群的数量大概会达到219.3万,可投资资产总量将达到77.2万亿元,这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带来极大机遇。
财富传承和增值服务需求大
  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总经理周宏亮认为,私人银行客户群体可分为6类:第一类是创业型的私营企业主,这类客户比较勤奋,是拥有实业的人群。第二类是资源占有型的富人,通过各种方式占有矿产、能源、土地等资源,科技含量低,管理要求不高,但现金流稳定。第三类是科技型、创新型富人。第四类是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整合型的富人,主要体现在流通环节,如物流业。第五类是“打工皇帝”,如高级职业经理、企业高管。第六类是投资投机人士。兴业银行零售银行管理总部副总监张长弓则坦言,私人银行客户主要来源于两大市场:一是房地产市场,二是资本市场。在张长弓看来,私人银行虽然带一个“人”字,但不能把私人银行理解为是对客户的简单分类,而是应该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服务方式,涵盖高净值自然人及其关联的事。
  根据《研究报告》,高净值客户71.6%是私营业主,这就决定了私人银行不能仅仅局限于为自然人服务,还要为他的家族、为他控制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研究报告》显示,高净值人群以中等风险投资为主,追求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其投资目标集中在“资产的稳健成长”,而不是激进的“资产迅速增长”和保守的“避免财产损失”。 当前,我国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仍以现金及存款为主,其次是投资性房地产和股票。除了资产的管理和保值增值,高净值人群还需要多角度的增值服务,内容集中在健康、投融资、子女教育、艺术鉴赏、高尔夫与运动等方面,多数人希望私人银行能提供俱乐部一类的平台来覆盖其服务和交际需求。“虽然财富的积累者和拥有者仍然以创富第一代为主,但财富的传承问题涉及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成为高净值人群关注的焦点。”郭田勇说。
产品单一成软肋
  “德意志银行的私人理财是全世界最坏的服务,我快被他们给理成无产阶级了。”这是洪晃今年5月贴上微博的一段话,该微博48小时内被转逾2000条。
  银行人士分析认为,把洪晃“快理成无产阶级”的很有可能是那种复杂衍生品或挂钩境外股票的境外型基金产品。
  相对于外资私人银行以衍生品(结构性产品)、海外基金为主打,中资私人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先天不足。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张光平指出,我国私人银行业仍处于探讨期,产品相对单调,研发能力较弱,设计能力有待大幅度提升,总的来看,目前私人银行理财产品集合仍以“简单、超短和类存款”为主,主要是保守型,包括票据和债券类偏固定收益产品,缺少混合型、股票型、房地产等种类的产品,这种产品结构显然不利于财富管理的需求。
  “私人银行业务还存在体制、业务、产品、监管、海外业务等5方面的问题。”郭田勇称,从体制上看,受限于国内金融业分业发展的格局,私人银行受到一定羁绊,限制了产品创新的范围和深度;私人银行与证券、产品供应商之间责权利不对等,定制能力比较差,依然有传统银行业务的色彩;由于体制上存在限制,一些深度的市场经营无法开展。业务方面,私人银行理财囿于代客理财,符合客户需求的授信融资服务尚未出现。
  郭田勇指出,虽然私人银行产品除了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还有代理销售的公募基金、信托理财、阳光私募和PE等产品,但产品主动管理能力与创新不足。由于代理销售的产品,银行不能直接参与资产管理,存在操作风险下权利与责任的不统一。此外,大量跨市场、交叉性的金融产品无法推出,影响了业务和产品的创新力度。“显然,标准化和格式化的产品,无法满足高净值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综合化的财富管理需求。”郭田勇说。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理财天地】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国私人银行成为财富管家需破五大难题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