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均为国家非遗传承人现场传授烟盒舞和海菜腔
■本报首席记者 胡 军文/摄
“这是我接待过的第一次纯公益性质的活动。”刚刚组织完当地一次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云南省石屏县县委书记李建阳,谈起佳能公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数字化保护项目组的保护活动,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
非遗传承难过金钱坎
彝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近800万人。彝族先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能够冶炼青铜器,在战争、生产劳动及日常生活中以歌舞娱神、祭祀天地和祖先,这就是彝族烟盒舞最早的原始舞蹈形式,也是彝族族群、部落祭祀图腾的舞蹈。唐宋以后称之为竜纵舞,也称乐作舞、三步弦或跳弦。烟盒舞的名称由来可追溯至明代烟草传入我国并在滇南普遍种植后,彝族同胞用手鼓装烟丝时。所谓烟盒,其实就是最小的手鼓。跳烟盒舞、唱海菜腔,是云南石屏彝族的传统歌舞方式,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1986年12月6日,时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的吴晓邦先生在看过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的烟盒舞蹈后感慨道:“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它代表民族的心声。检验一个民族的舞蹈是否具艺术性,不是靠名称和道具,而是靠独特的舞蹈动作来表现。”
在云南省石屏县龙朋镇大寨村这个依山傍水的村落,一个挂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屏彝族海菜腔保护传承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屏烟盒舞传承点”两块牌子的小四合院里,时而会有没有任何过门、起调很高、尖而高亢的歌声突然传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盒舞和海菜腔的代表性传承人后宝云正穿着白底红边、双排扣硬币装饰的马褂和白色阔腿裤的3道红民族服饰在授课:“海菜腔分为6个部分……”
“好嗓子本来就少,还动不动就谈钱,太伤人!”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宝云多少有些无奈或伤感,“碰到有人来请他们演出,就要推荐优秀者去表演,而那些没能去的孩子,家长就认为赚不了钱,没几天就会把孩子带回家。家长们还时常抱怨,学这些东西没用,又不能当饭吃。”
据当地人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彝族青年的娱乐文化更趋多样化,彝村女孩挑选男孩的方式也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烟盒舞和海菜腔等非物质形式,而更多的体现在摩托车等物质上。而且,让海菜腔流传、发扬的玩场文化也在逐步消失。更为重要的是,像海菜腔和烟盒舞这样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莫过于兴趣。现在,许多人衡量海菜腔和烟盒舞的价值标准变了,直接的经济利益成为了关键。
丰富的非遗传承需多方协力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可以看到这样简单的描述:“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海菜腔歌唱历史悠久,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深受明清时期汉族移民所带来的汉文化影响。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调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话腔等部分组成,结构复杂,篇幅宏大,是一种由多乐段组合,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形式于一体的大型声乐套曲……”但是,仅凭这些短短的描述,很难想象出烟盒舞和海菜腔到底是何种模样、何种音律。
在佳能公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数字化保护项目——云南省石屏县的拍摄现场,参观的人们被深深地打动了。“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吧。事实上,这才演示了几套,一共有将近120套呢。”负责此次保护活动的项目主要协调人赵孟小姐告诉记者,“我们觉得除了尽可能地用影像来记录,让以后的年轻人还有资料去观摩、去学习真正的烟盒舞和海菜腔,其他的记录方式,比如文字、照片等等,根本没办法原汁原味地把这些文化遗产保留下来。”
说起当地如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建阳书记很是动情:“我本人是彝族人,烟盒舞和海菜腔是我们石屏非常优秀的文化遗产,地方政府有责任把它保护好。现在,我们石屏的中小学校都不定期地请国家级传承人来教,中小学生的课间操基本跳的就是烟盒舞,很健康,很受孩子们的喜欢。”
用纯公益的方式做公益是佳能的原则
在拍摄现场,记者了解到,烟盒舞分为正弦和杂弦两大类,正弦是按音乐节律舞蹈、杂弦则边喝边跳,动作形象优美生动,独舞、双人舞以三步弦为主,双人舞有斗蹄壳、猴子掰包谷、蜻蜓点水、仙人搭桥、银瓶倒水、蚂蚁走路等等;群舞则以三步弦中的芽花,采谷种、大轻纵、小轻纵、采棠梨花、老将拨刀、干腌菜等为主,可由数十人、数百人或上千人共同表演,气势宏阔,场面壮观。“用影像记录和保护烟盒舞和海菜腔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公益性质,所以就应该做成纯公益,这也是佳能中国做公益活 动 的 原则。”听完李建阳书记对于佳能此次非遗保护行动的肯定,佳能(中国)企业品牌沟通部副总经理鲁杰表示,“有些组织在做公益活动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非公益的目的,这对公益本身就是一种损害。”
据了解,自2009年5月起,佳能公司陆续启动的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以来,佳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数字化保护项目组已先后完成了羌族、苗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化记录和保护。从今年7月下旬开始,佳能的白族、傣族、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数字化保护项目组深入云南省4个自治州的30多个市、县,用影像技术记录了白族、傣族、彝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最具代表性的白族扎染、傣族孔雀舞及彝族烟盒舞、火把节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结束后,经过后期整理,最终将形成《白、傣、彝族动静态非遗影像数据库》。全部数据库整理完毕后,佳能(中国)会将所有珍贵的影像数据资料无偿捐赠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云南省文化厅,用于未来的保护性研究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