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胡 军
说起公益,很多人往往将之与锣鼓喧天的大场面活动联系在一起。很多企业和个人甚至喜欢把公益作为一个标签,或大张旗鼓或挂在嘴边,动辄就大谈如何捐钱捐物。对此,相关公益组织的专家认为,公益不仅仅是捐钱捐物,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力所能及地去发现和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
佳能(中国)企业品牌沟通部副总经理鲁杰表示,公益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单纯的、朴素的,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影像点燃希望之光:
用心做公益
灰色的线衣、蓝色的鸭舌帽,两鬓苍白的老爷爷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横抱着自家地里种出的金灿灿的大南瓜。在暖阳的照耀下,老爷爷发自内心的笑容使得他满脸的沧桑更加“沟壑分明”了。日前,在佳能“影像·希望之光”亚洲小学生影像交流展上,一张名为《看把爷爷乐的》的照片让众多观众为之驻足感动。据了解,这张带着浓重泥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照片,是出自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大谭镇佳能希望小学一位六年级学生之手。日本分寺市立第七小学的一位三年级学生通过在线交流平台留下这样的感叹:“真是好大好大的南瓜呀!颜色又漂亮,一定很好吃。”
据举办方佳能(中国)公司介绍,此次活动共收到来自中国、日本和越南等国中小学生摄影作品上万幅,和《看把爷爷乐的》一同展出的一共有30幅摄影作品,其中中国学生作品20幅,日本学生作品5幅,越南学生作品5幅。
作为此次活动的亲历者,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迳头镇燕岭希望小学李伯灵校长对于佳能开设的趣味影像课堂深有感触:“和城里的孩子们相比,许多落后地区的学生接触不到绘画、音乐等培养基础艺术素养的专业课程。其实,这些孩子都很聪明,缺少的只是见识外界的机会。”
据了解,自1995年起,佳能(中国)就开始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先后援建了9所希望小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希望工程也被逐步赋予了新的内容,佳能在保持原有的每年组织员工志愿者前往各地支教的举措外,还适时于2007年启动了“你帮我我帮你”等公益项目,帮助希望小学提升硬件设施水平。2008年12月,佳能又推出了“影像·希望之光”项目,帮助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会化发展能力和美育素质,还在校际之间开展线上线下的影像交流活动,以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从2009年开始,“影像希望之光”活动将影像趣味课堂和影像交流活动从9所佳能希望小学推广到100所希望小学。截至2011年,累计有3000多名学生参与活动。学生们通过镜头记录童年感动,增强注意力和观察力。而且在活动中,我国20多个省市区和日本、越南等地的青少年,通过影像交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对此,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晓禹表示:“国内外的很多企业都积极参与希望工程,而佳能(中国)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不仅捐钱,而且格外用心,能够用心洞察到社会的不断进步给教育带来的新课题,并且利用自己的影像技术优势和平台优势,适时地帮助我们解决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还发动员工及家属甚至是经销商等方方面面的社会人士共同加入其中,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发动、感染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来。作为一个企业,这样用心做公益是非常难得的。”
野生动物影像保护:
培养可持续的后备军
国内野生动物摄影第一人奚志农先生对我国野生动物已经进行了近20年的追踪拍摄工作,对于我国野生动物的影像保护感触极为深切:我国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珍稀、特有的野生动物,但是,由于专业野生动植物摄影还是非常冷门的行业,参与人数少、水平低、装备差,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甚至没有留下一张影像资料。自2004年开始,佳能(中国)全力赞助由奚志农先生发起的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旨在为国内野生动物保护界培养更多的影像记录人才,实现“用影像保护自然”的梦想。
与此同时,佳能也积极在大学生中组织相应的活动,意图培养更多的野生动物影像保护人才。2009年,第一届绿援使者公益活动启动,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相关机构专家的指导下,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5所高校的大学生迈出了自己的野生动物影像保护的第一步。这一活动不仅让参与的大学生体悟到了对自然环境、对人类、对社会的关注过程中影像的力量,而且锻炼了自身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一活动在全国高校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到2011年第三届绿援使者公益活动启动时,共有272所高校大学生组成的516个团队报名参与活动。
据了解,佳能(中国)不仅为团队提供有关野外生存、影像技术、装备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和支持,并邀请专业生态摄影老师对大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分享生态保护、摄影技巧及中国生态摄影现状等内容,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对此,国家林业局摄影协会会长、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原副秘书长杨丹评价说,佳能连续3年组织大学生绿援使者活动,既能为一线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宣传契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又能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平台,锻炼自身能力,激发投身环保事业的热情。
用影像留存非遗:
唤醒公众保护濒危文化
在长长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具有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遗项目十分引人注目。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是通过民俗、舞蹈、服饰、手工技艺等构成的视觉语言、音律语言、肢体语言传承至今,互为补充,交织融合,缺一不可。其中不仅承载了少数民族人民对万物有灵、生命神圣的思想,还蕴含着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然而,近年来,现代文明进程的快速推进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宁静,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这些人类文化的精粹面临严重的后继乏人困境,亟待记录与保护。
自2009年起,佳能(中国)秉承“影像公益”的独特理念,适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项目,邀请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及影像专家等走进少数民族居住地,与当地居民交流、沟通并进行影像数据的记录,最终将形成《动静态非遗影像数据库》,无偿捐赠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用于未来的保护性研究和传承。
在3年的时间内,佳能(中国)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还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参加此活动,并通过网络向公众展示项目的实施过程,让公众尤其是年轻人亲身参与到文化保护活动中,唤醒公众对濒危文化的保护意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评价说,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湛技巧、高超智慧和杰出创造力。近年来,在我国各级政府指导和全社会参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多方面成果。佳能(中国)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与特长,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