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转基因食品:吃还是不吃?
作者:蒋和葆
图片


    ■蒋和葆
  “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我们在给西方当小白鼠”, 在网络上,尤其一些民粹色彩浓厚的网站和论坛上,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一些传闻和争论,引起不少消费者的恐慌。
  那么,这些传闻是否属实?转基因食品到底安全不安全?人们是否应抵制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12月25日,在2011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一场主题为“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安全”的报告会上,来自农业部、中科院等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一致认为,加强公众科普是消除恐慌最有效的办法。

  欧美是转基因食品消费大户

  “我在美国生活多年,几乎天天在吃转基因食品。在美国,转基因食品已相当普及,转基因玉米、大豆、土豆、西红柿、木瓜等,都是美国家庭餐桌上的家常便饭。”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博士后许骏研究员说,那种西方人自己不吃只祸害穷国的低级谣言不值一驳。
  据介绍,美国是最早开始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国家,同时也是转基因食品销售和食用最多的国家,美国60%以上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据美国农业部(USDA)2011年6月3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按种植面积计算,美国种植的88%的玉米、90%的棉花、94%的大豆,都是转基因品种。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物平衡表格(2007年)对美国转基因产品进行了追踪。美国当年产大豆7286万吨,41%用于出口,其余都用于国内消费,其中93.1%用于食用,用于饲料的不到7%。玉米年产量超过3.3亿吨,17.5%用于出口,在国内消耗的部分,28.7%是食用消耗。比例最大的是甜菜,用于制糖,几乎100%供美国国内食用。
  打开欧盟委员会的网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欧盟获得授权的转基因生物名单。其中转基因玉米就有23种、油菜3种、土豆1种、大豆3种、甜菜1种。除了极少数作饲料或工业用途,绝大部分用于食品。
  连续多年,日本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第三大大豆进口国,2010年日本进口了1434.3万吨美国玉米、234.7万吨美国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转基因品种。

  我国转基因管理体制相当完善

  有趣的是,美国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远远高于中国,但在转基因食品方面,美国对转基因食品没有强制性标志要求: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的标签、标志的要求是一样的。按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的食品标签指南,食品标注或不标注“转基因”由食品公司自愿决定,但标志必须真实,不能对消费者产生误导。普通百姓一般不顾及食品里是否有转基因成分,一般也很难知道哪些是转基因食品。“这方面,我国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制可以说是相当完善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制度在国际上是最严格的制度”,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上海)主任唐雪明说,“中国出于谨慎,迄今只批准了少数几个转基因品种在国内播种。并与欧盟一样,强制要求以转基因作物为原料的食品做出标志。”
  鉴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疑虑,农业部日前发布了《转基因明白纸》,对转基因食品给予定论:通过安全评价并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转基因明白纸》指出,我国建立了完善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在我国,转基因产品食用和环境安全性要经过科学严格的评价,才能生产应用。这种评价要经过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等许多非常严苛的环节。”致力于转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研究的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高级工程师、西班牙国家研究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英国University ofEastAnglia博士后邱德义介绍。
  除了前述的安全评价,对转基因生物还通过安全监管实现转基因食品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再到最后摆上我们餐桌的全过程安全控制。为保护消费者知情权,规定凡在我国境内销售列入农业转基因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未标志和不按规定标志的,不得进口或销售。

  转基因食品很安全食用油中不含转基因成分

  事实上,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人类第一个转基因食品——防软化的西红柿——上市已有17年,食用者数以十亿计,转基因食品并没有显示对人类健康有风险,而且,由于超越了传统的植物育种的不确定性,使用了更精确的技术和更严格的监管审查,它们甚至可能比传统的植物和食品更安全。“转基因食品安不安全,关键要看转的是什么基因。”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子检测室主任许文涛博士说,因为,对食品安全起作用的是基因的产物,而非基因本身。所有食品,不论是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的,都含有基因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核酸。转基因本身只是一段脱氧核糖核酸,吃进肚子里,其营养价值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食物中其他的脱氧核糖核酸相比,并无任何差异。差异在于转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本身,或者说,在于基因产物在转基因生物中所引起的变化。
  “基因的载体是蛋白,它不在蛋白以外的物质成分中。中国老百姓普遍对转基因食用油存在抵触,是因为不了解转基因的原理。虽然食用油以转基因大豆为原料,但无论以压榨工艺还是浸出工艺制油,通过精炼处理后,食用油脂最后选用的是大豆的油脂成分,蛋白被分离到油料饼粕中,因此食用油里面根本没有转基因成分。”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王瑞元会长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讲述了食用油与转基因之间的微妙关系。
  王会长说,这些用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油菜籽所榨出来的油,在油的成分上,与普通玉米油、大豆油和油菜籽油,并无差异,并不含有任何转基因有效成分(转基因蛋白),因此消费者应该相信科学,相信国家,放心食用。

  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势头强劲

  尽管对转基因技术及其生产应用的争议不断,但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以年均两位数的百分率迅速增长。2010年,全球已经有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达1.48亿公顷,种植类型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20余种转基因植物,种植农户数达1540万,并在59个国家获准上市。
  转基因作物之所以日趋风靡,乃在于其在增加产量、提高农民收入、保护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不仅使生产者、消费者直接受益,还对解决世界未来的粮食危机、资源短缺等具有重要潜力。许文涛博士说,转基因作物可增加作物的抗性,有效防止病虫害,大大减少农药及化学杀虫剂使用,减少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和伤害其他昆虫和人畜。同时,也可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改善土地生产能力。从全球来看,转基因作物育种技术在经历了技术成熟期和产业发展期之后,目前已进入至关重要的,以抢占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的战略机遇期,围绕基因、人才和市场的国际竞争正日趋白热化。据介绍,我国目前仅在棉花、水稻、玉米等少数作物、少数基因上取得一定的优势和特色,自主创新能力仍不强,产业化机制尚不健全,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有13亿人口要吃饭,土地资源有限,粮食安全始终是最大的隐忧。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必须依靠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如良种培育技术、转基因技术等。”温家宝总理于2011年7月,亲自为《求是》杂志撰文,阐述发展转基因技术的民生大计,并对我国在新型转基因抗虫棉培育和产业化全面推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予嘉许。
  多位业内专家称,国内某些商业利益组织为一己私利,不惜欺骗消费者甚至误导媒体,在对“基因安全”的认识上不断制造混乱,企图干扰我国政府决策,阻止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因此加强公众科普是当务之急。否则老在一些低水平的争论上耗费时间,就会在新农业技术革命中落伍,那才是真受制于人。这方面,转基因大豆就是典型的负面案例:由于中国一直未进行转基因大豆研发,现在中国本土的大豆市场,已经被美国的优质转基因大豆大规模蚕食。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转基因技术已被列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的第三大技术,面对国际上竞争日益激烈的转基因市场,国家有必要加大投入强化公众科普,消除因缺乏了解造成的恐慌,以使消费者理性、科学、客观地对待转基因作物及食品。

●相关链接

转基因明白纸

  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的原有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
  转基因生物是指通过转基因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生物。
  转基因食品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或鲜食的食品。
  转基因应用: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医药、环保、能源、农业等各个领域。2010年,全球共有29个国家批准种植转基因农作物,面积1.48亿公顷,并在59个国家批准上市。
  转基因标志管理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全面强制标志,如欧盟等;二是部分强制性标志,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中国等;三是自愿标志,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目前我国消费者日常能接触到的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有:棉花及其加工品、大豆油及大豆制品、玉米、油菜籽油、番木瓜等。
  转基因安全管理:我国建立了完整的、与国际接轨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对转基因产品进行严格的全程管理。其生产应用必须经过科学严格的评价,一般要经过如下环节: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安全证书审批——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及加工许可。

几个误区:

  ●认为我们吃的农产品都是天然的。事实上,目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多经过了基因改良。
  ●认为只有转基因产品才进行了基因转移。事实上,杂交育种就进行了大量基因转移。
  ●认为非转基因食品就是安全的。事实上安全是相对的,例如有人对牛奶过敏、吃未炒熟的豆角会中毒。
  ●认为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生物,对所有生物都有益。这不是绝对的,例如,大蒜对人有益,但它可以杀虫。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4 版:服务·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转基因食品:吃还是不吃?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