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 勇/文 董芳忠/摄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车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这个冬天被反复引用,带着几许无奈,几许惆怅,几许期盼。
回家过年,是国人永恒的乡愁符号,承载着每一个人的团圆梦。
今天,距年除夕仅有48小时,我们的记者回到了各自的家乡。回家的路或长或短,他们在归途的路上与陌生人相遇,记录那些回家的表情,倾听那些回家的心情,感受亲人的聚合离散,书写人间的伦理亲情……
这是我们献给读者的一次特别的岁末旅行——过年,回家!
春节的回家路,犹如东非草原上那百万角马大迁徙的壮举:烟尘滚滚,水花翻腾,争相挤踏,艰辛异常。为了沐浴久违的亲情,为了盼望了一整年的隆重节日,我们要回家。
无论腰缠万贯,还是一贫如洗;无论功成名就,还是苦苦打拼,过年,亿万国人血液中流淌着一个共同的情结——回家团圆。我们关注学生放假回家,关注农民工返乡过年,关注所有回家的游子,他们都走在回家团圆的路上。
今年,春运客流量创纪录地达到30亿人次,再一次刷新世界纪录,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无论离家多么遥远,无论票价多么昂贵,无论归途多么遥远,无论行程多么艰难,无论要背负多少行囊,为了那些团圆的梦想,回家路上的艰辛都不算艰辛,艰难也不再是艰难。
浙江丽水学院大二学生王超,他的老家在甘肃张掖,回家的距离是3272公里,因为没有直达车,他要转三趟火车和一趟汽车,花费4天时间才能回到家乡。
来自湖南永州的农民工李竹清,为了省钱,在杭州排了6个通宵的队,也没买到火车票。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只好坐汽车回家。
在广东打工的贵州铜仁农民工汪正年,近几年春节都和老乡们一起从广东骑摩托车回家,五天四夜跨越三个省,行驶1350公里。他说:“路上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能不能一路平安,家里人只是知道你今天出发了,盼望你明天后天到家。但是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安全到家。”
在江苏,两名大学生正微博直播,欲徒步400公里回家过年。
在南京火车站,我们的记者捕捉到一个镜头,刚满周岁的婷婷人生的第一次火车之旅,只是为圆祖辈们拍张全家福的梦想。
在重庆,我们的记者详细记录了59岁的筑路工人刘国其,背着沉重的行李包,34个小时不间断换乘交通工具,千里迢迢从广州到重庆綦江县山村的归家之旅。
在广西,我们的记者在拥挤的车厢里,体验着春运的艰辛。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每个人都怀着一颗归家的心。
为什么要不辞辛苦、不惜代价,义无反顾地回家过年?又是什么力量促使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国人,执着地沉醉于年的话题,不懈地守护和弘扬年的味道?
因为,家中有热气腾腾的饺子,有喜庆的春联和大红灯笼,更有亲人的倚门望归。
因为生于斯,长于斯,那田间的小道,门前的溪流,那块土地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家园
……
春节回家,是家庭的团圆,是亲情的归宿,是无数游子历经千辛万苦也要返乡的源动力,是国人坚守的情感底线,是亿万国人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情结。
同样的时刻、同样的仪式、同样的情感……在普天同庆的春节里,每一个国人都将更加深刻地体味到民族文化在自己心灵深处打下的印记。因为,这是我们的春节,这是中华民族的春节。“国运昌隆”、“家族凝聚”、“神灵护佑”……这个绵延了2000余年的华人“大节”,被我们民族赋予了太多的希望和寄托。
100年前,辛亥风云,传统农历的元旦改为春节至今,一个世纪的沧海桑田我们经历了太多。旧风俗的消失,新风俗的确立,物质主义的盛行,消费浪潮的演进,让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演绎出各式各样的年度传奇。而家的方向,始终是心灵所系。
30余年来,空前未有的大变革让国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流动与迁移,规模之大,涉及地域之广,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此过程中,一代代人离开自己的父母之乡,到外面的世界打拼、奋斗,寻求机会、创造财富、追求成功。在壬辰年新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停住匆匆的脚步,回顾、追念那些曾被我们疏远、遗忘的家庭、先辈和家族的足迹,希望在血脉的追忆和凝聚中,重建我们个人、家庭以及家族的心灵家园。
无法确知,这种对个人、家庭、家族先人的追念是否可以重新赋予春节独特的人文标识,或者只是对一代人漂泊之后的慰藉,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春节,对家庭足迹的追寻、对先人的追念、对祖先的拜祭,的确可以让四处漂泊和饱经诱惑的心灵得到温暖与慰藉。回家过年,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才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只有在此时此刻,“回家”才是我们内心深处唯一的牵挂。
挥别焦虑,告别拥挤,赶走困乏,驱散寒冷。过年,我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