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北京龙潭公园举办舞龙表演,为新春祈福
图2:北京开卖烟花爆竹
图3:节前,北京举办慈善活动,为贫困家庭孩子送温暖
图4:北京市民在超市选购年货
图5:北京一幼儿园自办“庙会”迎新年
图6:北京各大文化庙会准备就绪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东奔西跑置办年货的忙碌;是全家团圆围坐一桌的温暖;是逛庙会看舞龙人挤人的热闹;是家家门前贴对联挂灯笼的红火;是甭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友好……龙年即将来临,这不,浓浓的年味已是扑面而来。
平和之年
■本报记者 耿记安
老家豫北平原,生活中爱用“平和”一词。几天前回到老家小住几天,对“平和”之意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腊月二十三,小年,参加了一场婚礼。村里人如今也在县城的大宾馆举办婚礼和招待客人了。婚车6辆,没有豪车,但场面相当热闹,土洋结合,有唢呐也有礼炮,一会儿唢呐喧天,一会儿礼炮齐鸣。礼金多少不等,少则50元,多则上千元,大家不攀比,主家也不计较,热情地招呼客人:一定要吃好喝好啊。
回到家中小院,看到侄子5岁多的儿子正缠着80多岁的祖奶奶讲故事,祖孙二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一旁的大哥说,这几年家里添了几个曾孙子,老母亲不知道要多说多少话,气色也好多了,身体也好了。一家人坐在庭院里,晒着温暖而不热烈的太阳,享受着天伦之乐,置身此情此景,“平和”之意油然而生。
晚上与老同学聚会。问大家春节准备去哪里转转,都说谁还凑这个热闹——在家串串亲戚,约约朋友,天天小聚,何乐而不为?当晚,大家喝了个痛快,好不快哉。
小时候的乡村给我印记最深的是贫穷,所以一心想脱离“苦海”,走得越远越好。世事变迁,家乡虽没富足,但不再贫穷;久居繁华都市,生活的“圈子”却很小,对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少年时想极力摆脱的,是现在越发想追求的。所谓四十不惑,或许指的就是,“四十”之前,只往前看,不往后看;“四十”之后,前思后想,瞻前顾后。
琢磨起来,老家的“平和”一词,不正是今天倡导的“和谐”理念吗?正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和和睦睦暖人心。
温暖依旧
■本报记者 王照重
每逢春节,都会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家人团聚,穿新衣、戴新帽、吃饺子、放鞭炮……每每忆起都让人感到幸福。
年前的准备工作,复杂而又简单。说其复杂,是因为要置办各种各样的年货,比如做馒头、炸丸子、蒸花糕、写春联、买年画、购鞭炮等;说其简单,是因为置办年货的途径很简单,就是去赶大集。进入腊月,齐鲁大地乡村的年前大集几乎一个样,特点是除了人多,就是货全,可供忙活了一年的乡亲们任意挑选。也就是在此时,平日不舍得吃的、不舍得穿的乡亲们,才舍得大方一把。
1月16日,适逢农历小年,回到老家,又赶了一次阔别多年的年前大集,再次感受喜庆祥和的过年气氛。当天,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大集上,前来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贴春联、挂灯笼是中国人过年的象征。街头小摊捏面人,在山东不少地方,也是过年时一道靓丽的风景。依然清晰记得,自己小时候,站在捏面人摊前,家长拉都拉不走的情景。那天,在大集上,记者又目睹了这样的场景。猪八戒、孙悟空、喜洋洋、灰太狼等栩栩如生的面人,从捏面人师傅的手中不断诞生,摊前的小朋友,看看这个,摸摸那个,爱不释手。
回到家里,看到忙活了一年的父母,依旧重复着多年来操持年货的动作,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幸福。过年回家,温暖依旧,年味正浓。
致富之路
■本报记者 李洪涛
老家是吉林省长岭县的一个小村庄,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左中旗接壤。好几年没回老家,前几天回老家,看到村里新修的水泥路,心中难掩激动。要知道,修一条平坦的路,曾是几代村民的梦想。“这条水泥路是前年修通的,全是国家花的钱,有了这条路,村里的农副产品终于可以运出去卖了。现在村里人都富裕起来了,盖房子、买轿车,一年一个新变化。”那天刚到村口,一个远房叔叔从轿车上下来,热情地向我介绍。
果然,几年没有回来,老家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破旧的土坯房已经不见了踪影,一幢幢造型别致的砖瓦房整齐地排列着。姐姐家去年花15万元,新盖了4间砖瓦房。屋内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更让人吃惊的是,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冬天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洗个热水澡。姐夫是一个果树种植能手,果园里有葡萄、苹果、山里红等十多个品种。
村里人对这条沙海之中的水泥路有着很深的感情。姐姐说,正月十五闹元宵时,村里人都要在水泥路两侧摆上用面团制成的灯盏,一直燃亮到天明,祈盼来年是个丰收年,日子越过越红火。
横渠花灯
■本报记者 冯铁飞
在山西省太原市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尖草坪区向阳镇横渠村。用村里人的话说是“横渠没地,全靠手艺”,这个手艺就是在横渠村发展了几十年的花灯手艺。横渠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克孝说,每年春节,太原大街小巷的花灯有9成来自横渠村。
据民间传说,横渠村做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近年来,横渠人将传统的纸糊花灯,逐步创新为集声、光、电为一体的现代新型花灯,做花灯逐渐发展为村里的一个支柱产业。
如今,横渠花灯除在本省畅销外,还远销到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并出口到马来西亚等国家。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横渠村制作各类花灯1.8万盏,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增收3500元。最让横渠人自豪的是,2007年他们制作的花灯《郑和下西洋》、《普天同庆》等精品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巡游。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郝军 董芳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