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一定要到正规的职介场所求职
■本报记者 洪敬谱/文 董芳忠/摄
眼下正是春节过后的求职高峰期,不少用人单位开始招聘新员工,各类招聘会也陆续举办。利用求职者求职心切的心理,一些黑中介也开始蠢蠢欲动。2月初,安徽省公安厅通过官方微博发布警示,提醒求职者一定要到正规的职介场所求职,同时也要注意核实供职单位的资质,以防上当受骗。
设局骗钱
近年来,不少黑中介通过发布“高薪招工”、“急聘”等形形色色的虚假信息、广告,设下种种圈套骗取求职者的钱财。●案例一
黑中介串通“批发”求职者
2011年5月初,刘师傅在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一家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找工作,在缴纳50元中介费后,该中介公司推荐他去一家商贸公司当司机,并要求缴纳350元的工资提成。经过讨价还价,刘师傅交给该中介公司300元。刘师傅去那家商贸公司,对方表示要对新招聘人员收取890元“保险费”,刘师傅身上钱不够,便拒绝了这份工作。随后,该中介公司又向刘师傅介绍到一家食品公司从事清洗工作,刘师傅到食品公司工作了3天,被对方以其年龄太大为由辞退。其后,中介公司又将刘师傅介绍到一家家电公司做搬运工,并告诉他联系人是王先生。当他拿着中介公司的介绍信与王先生取得联系后,发现其是另一家中介公司的负责人,对方称,要找工作,还必须再交100元介绍费。刘师傅这才发觉自己上当受骗了,这些人是在合伙骗取求职者的中介费。●案例二
“印务公司”收押金后消失
2011年7月,合肥市在家待业的张女士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招聘网络兼职打字员的信息。她当时想,能在上网的同时打打字挣点钱挺不错的,便按照广告上留下的电话和QQ号码与对方取得了联系。一个自称某公司负责人的杨某和张女士热情地聊天,称其公司是合肥市一家很著名的印务公司。张女士感觉对方人很不错,于是放松了警惕。杨某告诉她,公司有1万字、5万字和10万字的材料需要录入文档,可以让张女士试打一下。张女士提出可以试打5万字的材料,杨某说需要交180元文字资料押金,才能给张女士进行试打。等张女士将180元材料费打到指定账户上后,就无法再与对方取得联系。
惯用骗招
2月3日,安徽省公安厅宣传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春节过后是求职高峰期,为了避免或减少求职者上当受骗,安徽省公安厅负责发布微博的工作人员在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就将不法分子骗取求职者钱财的主要形式进行了收集和总结,并陆续在安徽公安在线(微博)上进行了发布。据介绍,目前社会上的黑中介主要通过以下5种手段来欺骗求职者:
骗术一:以虚假信息赚取登记费。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骗术,一些非法中介组织通过在媒体刊登虚假广告,或在街头巷尾张贴条件诱人的用人信息,吸引众多求职者前来,进而名正言顺地收取求职登记费,而他们提供的多是子虚乌有的用工信息。
骗术二:黑中介和空壳公司勾结诈骗求职者。一些中介机构和空壳公司串通起来,或者同一伙人既办中介机构,又注册了空壳公司,先骗取求职者的中介费,然后介绍到皮包公司,收取保证金、服装费等。有的黑中介还采取相互介绍的办法,将求职者转来转去,每次都收费,但始终没有结果。
骗术三:以“游击战”方式套取中介费。这类欺骗手段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由几个人临时租间房子,非法挂个牌子,搞一些虚假的用工信息,待预收了大量中介费之后便卷款而逃。
骗术四:以“试工”为名骗取免费劳动力。这类骗术在服务行业尤其突出,且具隐蔽性。具体由职业介绍机构与用人单位联手,由职业介绍机构不断发布用人信息,并从中赚取登记费、中介费;用人单位得到大量劳动力,并通过不停地“炒”试工者的“鱿鱼”,达到免费或廉价使用劳动者的目的。
骗术五:黑中介、用人单位和培训学校联手欺骗求职者。黑中介收取中介费后把求职者介绍到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以需要培训为名让求职者到指定学校参加培训,并交一定数量的培训费。求职者经培训上岗后,才知道所做的工作根本无法完成,不得不主动辞职。黑中介、用人单位和培训学校三家再分所得的“油水”。
核实资质
针对黑中介欺骗求职者的现象,合肥市人力和社会保障局近日提醒广大求职者,在找工作过程中注意识别黑中介,以防上当受骗。
如何识别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真伪?合肥市人社局相关人员传授法宝。首先,合法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明显位置悬挂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营业执照》。求职者应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了解委托招聘的用人单位有无企业《营业执照》、是否具备法人资格等,相关手续是否完备。求职者要保存好职业介绍机构开具的收费凭证,一旦发生纠纷,劳动部门有据可依,并依法予以处理。
此外,求职者倘若遇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虚假就业信息,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收取押金,以暴力、胁迫、欺诈等方式进行职业中介活动等违法行为,可直接向该机构所在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举报投诉;遇到诈骗金额较大或限制人身自由等情况时,可拨打110向公安部门报警,依法进行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