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施乾元
“广汽和吉奥的联合,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不是数字的简单叠加,不是1+1=2或>2,而是1+1=无穷大。”日前,在“创领新‘制’展拓未来——中国汽车产业体制与机制创新高峰论坛”上,广汽吉奥总经理缪雪中这样概括。
入世十年间,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发展至今,在汽车产业做大的基础上,如何“做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尽管产业结构升级,改革增长方式这样的要求被不断提出,产业兼并重组结构调整等说法也不在少数,但是成效甚微。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认为源于体制局限。“过去我们讨论汽车的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政策和技术层面,在体制层面很少。汽车是一直控制准入的,所以体制的问题讨论的比较少。”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对此深有同感:“国有企业数量再多也是少数,靠少数国有企业是不可能有长期活力的。但在这方面,民营企业的活力恰恰可以成为有益补充。”他说,“只有将国内千百万中小企业‘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精神发挥出来,将其创造力、积极性发挥出来,将其智慧和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才能发挥出生产力。”“确实,从汽车业界看,民营车企与国有车企的组合是动力与实力的组合,而保障这一组合顺利运转的就应该是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认为,民营车企与国有车企的合并,应该是各有需求的结果,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把国有车企的实力和民营车企灵活的效率机制互补起来,而实现这一有效互补的关键是有效制度的建立,而不是靠某一个人。所以,汽车行业下一步改革的一个方向应该是体制和机制融合与改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汽车企业国企与民企战略合作第一案,广汽与吉奥的合作被看成是国企、民企合作的“破冰之旅”。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用“绝配”形容广汽与吉奥的合资。在他看来,就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而言,广汽吉奥的合作模式成为值得借鉴的范例。
作为广汽集团的总经理,曾庆洪始终思考着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的问题,更亲身体会到体制创新带来的企业快速发展。从1997年公司成立开始,到1998年重组再到2005年股份制的改造,以至2007年重组广汽日野、2010年8月30日广汽集团A股上市,都是体制创新的典型案例。曾庆洪介绍:“1997年,广汽年产不到1万辆,到2005年是24万辆,现在已经达到年产100万辆。2010年广汽集团收入1600亿元,今年预计是2000亿元。这证明我们走改革重组、创新变革做强做大的道路取得了成效。”他更明确表示,现阶段“工作重点就是广汽吉奥”。
如此说的原因是,对合资双方而言,广汽吉奥的合资合作是一个共赢。从曾庆洪的角度看,吉奥为其带来灵活的体制、长三角的地域优势以及产品线上的互补。而缪雪中则认识到,作为民营企业,靠孤军奋战很难获得持续发展。
合资公司成立之初,对于广汽和吉奥如何实现国企和民企两种企业文化的融合,不少人抱有观望和疑问态度,但一年来广汽吉奥取得的成果和展现的良好发展态势足以化解质疑。这种良好发展一方面体现在企业在产品与地理环境方面增加了纵深,另一方面,在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障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突破。尤其是对吉奥而言,以首款车型奥轩G5上市为契机,广汽吉奥在生产对应、品质保证、成本改善、服务优化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