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3·15晚会:那些不曾说的事
作者:桑雪骐 郝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记者问晚会总导演尹文 “如果有一天真的不用再操心晚会的事了,是否也会写一本书?”“是啊,退休后我会写一本书,就叫《3·15晚会 那些不能说的事》。”做了6年3·15晚会的总导演,有多少不能说出的事沉淀在他的心里?而22年的晚会,在这一万众瞩目的舞台幕后,又有多少故事未曾说出?
图1:◆2002年3·15晚会热线受理平台

图2:▼2001年3·15晚会主创人员在审片

图3:◆2001年3·15晚会主题歌紧张录制中

图4:▲2004年3·15晚会彩排现场
■本报记者 桑雪骐
  寒风中 她走了2个多小时
  一件鲜艳的低领红毛衣打底,外套一件黑皮短夹克,利索的短发,白净的面孔,说话语音清脆爽快,就像刚刚走出象牙塔不久的学生,但是到今年,萧影(化名)已经连续3年参加3·15晚会的多个选题的调查、拍摄以及策划,是富有调查经验的“老”记者了。
  “作为女性,在危险任务的安排上是不是多少还是能受到些照顾?”记者这样想着,也就这样问了。“其实女性做暗访更有优势,人们的警戒心没有那么强。”萧影告诉记者,暗访的时候最关心的并不是自己是否会有人身安全问题,而是片子能不能拍成。为了“成”,3·15晚会的记者会设计出各种身份,以便尽可能地靠近真实。“亲戚、消费者、小商贩、打工仔……”她掰着手指头数着自己曾经扮演的身份。“她还扮演过孕妇。”总导演石强在一旁插话:“为了逃生……”短暂的沉默之后他补充道。
  据回忆,那是对东北一家医疗机构进行暗访,萧影穿上白大褂,通过了三重密码门之后,独自以机构工作人员的身份进入了该机构的核心进行调查。在任务即将完成时她的身份暴露了。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她迅速从内部通道进入妇产科,躲进了卫生间。在里面隐藏了1个小时后,她脱下白大褂藏在毛衣下面,伪装成孕妇走出大门。当时正是冬天,室外零下十几度,而她身上没有证件、没有钱,也没有棉衣。为了不给对方留下可供追查的线索,萧影徒步走了2个多小时才回到宾馆。
  “她回到房间后给我打电话,说想跟我聊一聊……”尹文接过话茬,但马上这个外表硬朗的汉子不得不仰起头、端平溢满了泪水的双眼。竭力找回平静后,尹文再次开口:“你们想想,一个女同志,孤单无助地在东北的寒风中走了2个多小时……”尹文说,参与3·15晚会调查的记者由于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又看过太多负面的东西,其实都非常需要心理疏导,但因为在开工前都签过保密协议,所以彼此很少交流,就连自己的亲人也不能透露。
  尹文说,为了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获得更确凿的证据,他们经常会忘记自身的安危,因此他最担心的不是选题能不能做出来,而是这些记者的安全是否有保证。“兄弟,拿不拿得到(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安全。”这是他经常对记者们唠叨的一句话。但是作为从1997年就参加3·15晚会调查的记者,他也深知记者们心里在想什么,其实他自己的心里也藏着这句话:“这次我一定要把东西拿出来!”
  最难忘 那个特大生日蛋糕
  虽然已经过去了5年,但是那个在北京和央视3·15晚会12315热线受理员们一起庆祝自己生日的时刻仍然深深地印在古丽(化名)的脑海里。
  那是2007年,央视举办3·15晚会已经是第17个年头了。这一年,中央电视台连续第7年在晚会现场开设12315热线电话。前5年热线的受理工作是由北京市工商局具体承担的。而从2006年开始,为了更好地展示工商系统良好的执法形象,调动全国工商部门参与3·15宣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各地12315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从京外抽调优秀受理人员,与北京市工商局受理人员共同承担起了这项工作。2007年晚会现场12315热线受理员近百人,其中从北京市以外的16个省、市、自治区抽调了35人,其中包括新疆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干部。身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代表,古丽自己也是维吾尔族的姑娘,而3月14日恰好是她的生日。北京市工商局12315中心特意给她订了一个特大的生日蛋糕,不仅庆祝她的生日,也为12315事业祝福。
  永珍藏 拿起电话那一晚
  同样是2007年,北京市顺义工商分局的工作人员李新波作为热线受理员参加了央视3·15晚会。李新波告诉记者,他不仅记得那个特大的蛋糕,还记得从最初接受培训到晚会现场受理热线的每一个细节。“培训时那些兄弟省市如安徽、广东的战友,在充当消费者并用自己的方言来反映问题时,难倒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大家都搞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至今回想起来,李新波都在感叹祖国语言文化差异之大。“要是在现场遇到这样的消费者怎么办?我们不停地切磋、演练…… ”他回忆道。
  2007年3月15日晚8点,晚会准时开场了。12315现场热线成为了晚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李新波也怀着紧张又激动的心情坐在席位上。“刚开始真的是挺激动,也挺紧张的,但慢慢就平静下来了。”他告诉记者,他当晚接听到的电话以生活消费类的咨询为主,也有部分投诉,可有一部分投诉因为时间过长早已超出了法定的解决时限。“至今,我都想提醒消费者,其实天天都是3·15,不要非等到那一天再投诉。”
  当年,作为现场热线受理人员,李新波一度也想看看晚会,但是热线电话实在是太多了,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每当耐心解答完一个问题,听到对方一句“谢谢”后,他都会长舒一口气,感到不辱使命。抬头看看正在耐心解答问题的“战友”们,会心一笑,桌上的电话铃再次响起,他抹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按下了接听键……“您好,这里是3·15,请讲……”
  要创新 虽然难度越来越高
  自第一届晚会结束,创新就成为了3·15晚会专题组的课题。不仅形式要创新,内容更要创新。
  1997年,年仅29岁的任学安接到通知,成为当年3·15晚会专题组的导演。他告诉记者,刚接到通知时他“兴奋坏了”,但接下来就是痛苦和煎熬。这煎熬,有时间上的,也有选题搜集上的。1996年底导演组人员就已确定,“那个时候大家几乎天天晚上都要开个碰头会,商量主题的确定、材料的搜集、专题的制作等等。但是播出时间却是来年的3月份,要熬过一个元旦和一个春节。一天不播出,我的心就一天不能放下。”而且,与现在的信息爆炸时代相比,那个年代的选题搜集显然费时费力得多。除了热线电话外,主要还是要依靠信件。在任学安的印象中,1997年3·15行动和晚会共接到电话数千个,信件则需要用麻袋装。
  “晚会办了22年,品牌树起来了,但是创新的难度也越来越高了。”今年3·15晚会的总导演石强告诉记者,随着晚会知名度不断提高,要求也越来越高,每年要找出具有足够关注度的题材难度也越来越大。尹文认为,内容的创新确实不易,但是只要抓住一条,即新的消费变化、消费趋势,还有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还是会不断有新话题出现。但是,调查难度同样越来越高,过去通常会提前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去做这台晚会,但现在商家也学精了,每到1月份就能想起“3·15要到了,是不是该收敛一下”。甚至很多企业还准备有一套防记者的秘籍,比如长得什么样的人像记者,如何防范记者,都有哪些偷拍设备等等。“这让我们的调查取证越来越难。因此,现在晚会的筹备时间很长,基本上今年3·15晚会的结束就是第二年晚会筹备工作的开始。调查手段也必须随之不断创新。”尹文说。
  “所以,我们的思路也在创新。”尹文表示,过去多是简单地对案件进行曝光,从去年开始加入了消费警示的内容。今年,这一板块还将进行形式的创新。希望通过对行业潜规则的展示,能够改变一到两个行业,让更多的消费者获益。
  (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郝军/摄)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5 版:中国3·15年度报告 花絮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3·15晚会:那些不曾说的事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