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变革·拓展
消费者眼中的2011年中国汽车消费市场
作者:施乾元
图片


    ■施乾元
  2012年初,当CPI的回落给人带来一丝安慰的同时,汽车业界却在为过去年度仅仅约3%的增幅而忧心忡忡。其实,这算不得什么,如果一直按照两位数的速度发展下去,中国的大小城市以至乡镇,一定会陷入人、车、社会的深度矛盾之中。
  高速发展的中国车市,人、车、社会矛盾已经凸显。如何打破矛盾困局求得新的拓展,成为思考关键。降速首先成为必然。2010年末传出的北京限购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个信号告诉汽车业界,给人狂欢之喜的车市已经开始调整,虽然还没有清晰的解决之道,但是让车市放缓一定是不二的选择。如何让人、车、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回望2011年度必须思考的话题。
  人、车、社会的矛盾体现在诸多方面:大型城市甚至中等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拥堵车流、频发的道路交通事故、遮蔽了蓝天的雾霾天气,都让人疑惑,汽车带给我们的到底是幸福生活,还是不堪承受的生活之累?与车有关的矛盾还不止这些:下车彬彬有礼、坐到驾驶席上就开始犯路怒症的驾驶者;交通流量已经饱和、却还在拼命扩大的中央商务区。无车一族在抱怨:提倡绿色出行、自行车甚至行人的出行空间却变得愈来愈狭窄,所谓路权在一定程度上难有保障;有车一族则满腹委屈:当挤不上公交、坐不上地铁、又得送孩子上学,不得不开车出门之时,忽然会感觉私家车宛如唐僧肉,自己觉得买车是为经济发展做了贡献,但无论空气质量还是交通堵塞,以至停车困境,一俟出现问题,私家车都将被作为最容易调整的对象,面临设限或者收费之苦。
  不仅仅是人、车、社会之间的矛盾,对于过去的2011年来说,来自于新车市场的不和谐声音也时时响于人们耳畔:新车质量事故频出,满意度则不尽如人意。新车市场一路前行之时,售后服务市场却警钟频传,一次性修复率日渐降低,售后服务满意度每况愈下,甚至有些大品牌的售后服务体系名声在外的表象下,实质是形同虚设,面对消费者满怀信任与期待的投诉,唯一的解决之道是拖而再拖。
  不可否认,售后服务市场的压力肯定源于过去新车的产销高企。萝卜快了不洗泥吗?其实这是《中国汽车消费市场3·15年度报告》(2011版)中就已经提出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显然未引起业界的足够重视,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售后服务满意度固不足道,新车满意度在新车销售数据面前同样变得不值一提。但是,舍本逐末的结果,是销售数据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的巨大落差。
  我们还应该看到,对比产销状况,售后服务网络渠道建设步伐却远远滞后。售后服务网络渠道建设的下沉速度与覆盖程度难与新车市场的发展相匹配,固有的售后服务水平与服务态度则饱受诟病。售后服务人才的严重匮乏以及高昂的网络建设成本带来的制约,给每一家汽车企业都留下了一道难题,如何突破二三线城市以及更广阔农村地区的售后服务瓶颈?这已不仅是取得销售突破的必要基础,也是决胜售后服务市场的重要前提,更是有效启动消费、拉动内需的关键。
  这一年,增速的放缓该让我们有时间平静下来,去看清一些问题的实质:一些被过分夸大的技术配置、安全装置如安全气囊,也引来了消费者愈来愈多的疑惑与不满。车辆事故与气囊是否爆开的争议一直无休无止。那么,真实的气囊到底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去除聚拢在气囊身上的安全神话,谁来还气囊一个真相?
  同时,在汽车消费市场,存在于产销与售后服务环节的诸多霸王条款仍然给消费者带来沉重负担,仍时刻威胁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何消除这种障碍,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话题。
  以上述思考为前提,本报汽车事业部携手权威机构及大型门户网站、汽车业界高端媒体,秉承客观公正公平的态度,通过针对消费者以及汽车产销市场的数据调查、访问,专业机构的访谈,以及业内专家、学者的评析,制作出本期汽车消费市场3·15年度报告。
  我们期待,能以这样一份反映过去年度消费者对于汽车总体市场真实看法与评价的数据报告,去直观表现消费者的感受与其心中的企业形象与品牌价值;
  我们期待,能够为汽车产销业界提供值得反思的话题并对此加以解析;
  我们期待,经历了一轮高速增长之后,我们能够一起静下心来,化解汽车消费市场存在的矛盾,在变革当中寻求到新的拓展方向;
  我们期待,以我们的真诚与公正之情,给未来以借鉴,给明天以警醒。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73 版:汽车消费市场3·15年度报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消费者眼中的2011年中国汽车消费市场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