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30年”庆典暨“科技的力量”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
通过技术创新通威推动了我国水产业变革
近日,“通威30年”庆典暨“科技的力量”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不管是最初撬动水产领域的大门进入这个行业,还是作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引领者,参与中国水产业的发展和变革,“以科技创新促企业发展”的理念是通威奠定30年基业常青的根本要素。“科技能使卫星上天,科技能使你养鱼致富”——这是上世纪80年代通威集团较早打出的广告语。自1983年创业至2012年,通威已经稳健快速发展了30个年头,成为了我国农、林、牧、渔板块年度销售规模极大的农业上市公司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较大的水产养殖国。从四川发轫的通威集团,见证、参与并推动了中国水产养殖业和饲料业的发展壮大。
支撑科技创新科研经费“上不封顶”
通威发轫于1983年初的一次创新尝试,那是创始人刘汉元先生在眉山永寿永光水电站的尾水河渠,开始“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试验,即在渠道流水里修建两个金属拦网,在网箱里进行相对高密度的养殖。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这种科技创新的成功促进了通威30年的快速发展,并促使通威在至今30年的发展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放到企业经营的核心位置。刘汉元先生在公司内部明确提出科研经费“上不封顶”,这是通威对研发经费的承诺,也是通威实行差异化竞争的长久战略,而且在这种基本方针的引领下,通威“技术研发航母”已全面建成起航。
记者了解到,通威股份技术中心其下所辖的七大研发机构“通威水产研究所、虾特饲料研究所、畜饲料研究所、禽饲料研究所、药物研究所、通威水产科技园、通威水产工程中心”七大研发机构已全面建成,并成为四川省,乃至我国民营企业中并不多见的研发实力最强、拥有技术创新成果最多的企业之一。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刘汉元先生告诉记者,作为国家著名企业技术中心,通威股份技术中心机构设置十分完善,设置有“技术创新委员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同时建立了“人才管理制度、自主研发项目管理制度、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管理制度、技术保密制度、综合管理制度”等五大制度体系,规范管理和引导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
实力雄厚
通威股份承担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近年来,通过自主科技创新,通威股份成功开发了关键核心技术——水产饲料、畜禽饲料配方技术,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大大提升了我国水产饲料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出席发布会的通威股份技术总监吴旭东告诉记者。通威股份技术中心还在动物保健领域对影响养殖动物健康的重大疾病、常见疾病防治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疫苗、免疫增强剂、禁用药物(抗生素、镇静剂)替代品研究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据记者了解得知,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通威股份目前正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草鱼大片段BAC文库构建和末端测序”、973计划项目“淡水池塘集约化养殖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科技部国家科技合作项目“抗家禽沙门氏菌的中草药筛选及制剂开发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反刍、水产及特种动物配合饲料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膨化饲料养鲶鱼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
成果卓越检验报告在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互认
“通威股份对技术研发的重视体现在该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其下辖的检测中心是我国农牧行业较早成立的独立、先进、功能完善的检测实验室,总投资数千万元,实验室面积约为800平方米。”经过多年的发展,检测中心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检测实验室,正全面支撑通威股份的国际化发展。2009年4月,通威股份检测中心正式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此举标志着通威股份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可以在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得以互认。同时,作为通威国家著名企业技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通威水产科技园,则承担着科研基地、科技示范、科技转换、成果展示与科技交流平台等多项重任。该园区主要进行水产动物的营养与饲料研究、鱼类基因工程研究、鱼类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微生物制剂研发、现代设施渔业成套技术研究等多重高端、前沿的科
技研发工作,目前正着力于微藻养殖等。
这些成果,离不开一项项的技术创新。据了解,30年来,通威一直把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摆在企业经营的核心位置。近年来,该公司每年的科研经费不低于5000万元。刘汉元在公司内部提出“我们的科研经费不封顶”,不仅是对研发经费的承诺,也是公司实行差异化竞争的长久战略。
(何 国 记者刘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