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亩产量超过10万公斤,是现有养殖水平的20多倍。上述成果只是通威集团水产科技集约化生态养殖试验成果转换的一部分。通过30年的发展,科技的力量让通威水产养殖事业成为了中国水产养殖业的一面旗帜。通威水产科技公司总经理罗国强表示,这不是简单的高产,而是在节水、环保、低能耗的条件下获得的高产。2010年,在通威水产科技园先进的RAS养鱼系统中,创造了每立方米水体年产163公斤成鱼的纪录,按这个数字计算,亩产量将超过10万公斤,是现有养殖水平的20多倍。
作为中国水产饲料行业的领军企业,通威一直致力于水产科技研究,其雄厚的科研实力为我国水产业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上世纪80年代金属网箱流水养鱼和鱼用配合饲料的研制成功,引领了水产行业的科技进步,充分展现了通威科技的力量,也带动了中国养殖业的变革,改变了中国的养鱼方式,中国水产养殖总产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30余万吨发展到2011年的近4000万吨。
据罗国强介绍,通威水产科技公司一直致力于对水产业价值链的研究,依靠科技进步,把工业化养鱼的理念,通过现代渔业设施、微生态制剂和定向藻类培育技术等进行集成,创造了崭新的生态养殖模式。从环保、水生态、水圈的食物链系统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资源的利用价值,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水产养殖增添了一抹“绿色”。
一个精养池塘里投入的饲料只有大约30%会沉积变成鱼体组织,剩下的60%-70%会变成对鱼无用甚至有害的物质。水是生命之源,水产养殖业有着不同于畜牧业的特色,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部分营养物,把废物转化成“宝贝”,这就要求从单纯的水质调控上升到生态和水圈食物链的层面去思考,把投入池塘和水域的有机物最大限度地通过“鱼”回收回来。发展“绿水”产业,这对于减轻今天日趋紧张的饲料原料匮乏,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人口对优良食品的需求,无疑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5年的微生态制剂产业化道路,通威水产科技公司在与国内外众多的科研院所合作的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了施用微生态制剂对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和水质影响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在利用微生态产品(菌、藻)解决水体单一营养盐的释放与吸收、水体营养盐平衡方面形成了系列产品和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在定向培藻、提高养殖水体初级生产力以提高养殖单产、充分发挥水体养殖效率的技术措施方面达到领先水平。
罗国强表示,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水产养殖业已无法靠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来带动水产食品总量的大幅提升,环保问题也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科技发展到今天,以前很多的养鱼经验已跟不上时代需要了,需要我们对“绿水”养鱼赋予全新的内涵。作为龙头企业,通威有条件也有能力推动生态养殖的应用与推广,打造水产养殖行业的“绿巨人”。
(何 国 刘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