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兴趣班 特长班 超常班
为“幼升小”谱就压力三部曲
作者:胡军
图片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胡 军
  近几天,多数已经拿到小学录取通知书的家长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而对于当下5岁左右儿童的家长来说,备战明年的“幼升小”已成当务之急,为了增加孩子进入理想小学的筹码,各种课外兴趣班、特长班、超常班等,成为不少家长的必然之选。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各种原本应以发现和培养儿童某种兴趣或潜质的兴趣班、特长班、超常班,大多因为“幼升小”而变了味,同时也被许多培训机构所利用,以增加升学筹码为主要亮点,吸引家长的关注,从中获利。

兴趣班
考级兴趣大于学习兴趣

  日前,记者对北京、辽宁、陕西等地的部分幼儿兴趣班进行调查时发现,老师讲得最多、家长听到或交流得最多,也最为信服的几句话是:“孩子那么小,哪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不管学什么,都有一个孩子不愿意学下去的瓶颈期,在这个时期家长一定要坚持。考级和拿证是最重要的,升小学时可以加分。”“家长一定得有主意,必要的时候就得狠一点,逼着孩子学。想上哪个学校,就根据其要求上相应的兴趣班,必须得有针对性。”“什么兴趣不兴趣的,多接触总是好的。”“可以这么说,如果你问来报名上课的孩子是否感兴趣,他根本就说不清楚。很多3岁—4岁的孩子,连数学、认字、围棋、跆拳道是什么东西都搞不清楚,所以根本谈不上兴趣,都是家长为其选择的。”对于学前儿童对兴趣班的选择,北京某知名幼儿培训机构市场部门负责人戴女士告诉记者,“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慢慢地发现孩子对这门课程是否真的感兴趣,是否有天赋。但是,绝大多数家长的功利性都很强,即便孩子不喜欢,家长也为了考级、拿证,硬逼着孩子上。”
  在北京市丰台区某跆拳道培训机构的一次晋级考试过程中,记者偶然看到这样一幕:一名5岁儿童参加白带晋级白黄带的考试,他在系带环节出现了明显失误,但这个孩子自己并未察觉,正当他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时,只听其父亲在旁边冷不丁一声断喝:“腰带系错了!”这个孩子当时被吓得手足无措。好在教练及时打了圆场,让孩子先把腰带放在地上,继续做下面的动作。但是,这个孩子接下来的动作已明显变形,而且总是下意识地回头看站在场边怒气冲冲的爸爸。
  目睹这一幕的张教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对记者说:“有这样引导孩子的吗?这孩子这次晋级肯定是过不了了,他爸爸完全是奔着考级、拿证来的,否则不会这么着急。其实,如果家长不喊,孩子有可能顺利地完成下面的动作,但家长一喊,孩子当时就懵了,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考好。”

特长班
被明星点亮的敲门砖

  在父亲的指引下,从小以台球为特长进行专业培训的丁俊晖,18岁就成为世界冠军;从小受父亲薰陶而接触围棋的古力,在青年时便已成为世界级围棋大师;在父亲不懈的坚持下,一度被钢琴教育名家认定毫无前途的朗朗,年纪轻轻即已与国际顶级钢琴大师比肩……对于特长明星的社会影响力,从事儿童特长培训工作10余年的北京某艺术院校负责人赵先生感触颇深。他对记者说:“明星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特别大,尤其是媒体连续不断的报道,让很多家长都对自己孩子的某些能力产生过高预期,认为只要发现或培养出某种特长来,尤其是艺术类或体育类的特长,就可以一劳永逸,不用再担心升学、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了。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投机心态,很可怕。”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全国各地为数众多的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某些社会机构甚至政府机关,都对艺术、体育、数学等学科的特长生有明确的优先录取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家长发现,如果让孩子从小接受某种特长培训,即使不能在该特长上出人头地,至少也可以拿着钢琴、围棋、奥数等特长等级证书为孩子争取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在许多学前孩子的家长中,流传着一些草根“明星”的故事:“××家孩子奥数成绩好,被××学校点招了”“××家孩子钢琴过了×级,被××小学直接录取了”“××家孩子上××小学了,那所学校有专门针对××特长的招生”等。
  对此,赵先生表示非常费解。他说:“通过高强度的培训,让孩子掌握某个领域的一些比普通孩子多一点的知识或技能,这就是特长了?实际上,如果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兴趣,都不是真正的兴趣,这样培养出来的特长也不是真正的特长,最多只能算家长和孩子在同龄人中寻找心理优势的一些资本而已。”

超常班
超越钱权交易的升学捷径

  近年来,“神童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这句话流传至广,也是许多声称能培养出神童的超常班用以激发众多幼儿家长内心深处神童情结的法宝。
  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表示,许多家长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超常儿童。事实上,超常儿童具有记忆力强、观察细致、思维敏锐、推理能力强、语言流畅、坚持性好、注意力集中、自信心强、好奇心强、精力十分旺盛等显著特征,这些特征同时也是鉴别超常儿童的主要考察因素。一般情况下,至少经过几轮包括神经特性、智力水平、核心知识、动态观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判定等内容的测试才能得出最终结论。对于神童,科学的方法是发现,而不是创造,更不能培训出来。
  “经过超常班的培训,孩子就可以参加一些名校组织的超常班招生考试,如果被录取,就可以省掉一大笔择校费,这对于没有过硬社会关系,没法‘拼爹’的家庭来说,是让孩子上好学校最省钱、最有可能实现的途径。即使最终没有被录取,也能算是准超常,只要通过了初试,就能为‘幼升小’加不少分。”对于时下诸多幼儿家长热衷于超常培训班的现象,北京家长郭先生直接了当地告诉记者,“在我们的超常QQ群里,有好几百个家长,走的都是这个途径,其实我们也很清楚,没那么多‘牛孩’。而且现在看来,不少‘牛孩’背后都有一个疯狂的爸爸或妈妈,结果大都是超常爸妈+平常孩子。”
  “不管是上兴趣班也好,特长班也好,超常班也罢,其目的都是一个——升学。”通过上培训班而让孩子成功进入某重点小学的北京家长杜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都是为了孩子,但最后受罪的也是孩子。除非教育资源真能合理配置,对每个孩子来说,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否则,这种现象就还会继续下去,甚至越来越严重。”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3 版:生活·教育】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为“幼升小”谱就压力三部曲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