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琦 本报记者 王照重 吴采平/文 董芳忠/摄
图3:菜市场的塑料袋免费送
图4:超市里的手撕袋消耗量大增
图5:收费的可降解塑料袋遭冷落
编者按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全国所有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这就是当时备受关注的“限塑令”。2008年6月1日,限塑令生效。
如今,限塑令实行已有4年,其执行力逐年削弱,国家明令禁止的超薄塑料袋在市场上随处可见,免费塑料袋“重出江湖”,超市中免费的连卷塑料袋用量大增,商场更注重卖塑料袋而非限塑。面对此情此景,有人戏称限塑令遭遇了“4年之痒”,有人认为限塑令太温柔,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关制度,才能实现全面“限塑”。
限塑令难以奏效的原因何在?如何才能达到限塑进而减少白色污染的目的?这些话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黄阿姨的买菜经
今年60多岁的黄阿姨,家住山东省济南市花园小区4区,距离济南市最大的蔬菜市场——七里堡蔬菜批发市场,不到500米。多年来,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成了黄阿姨生活中的一部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黄阿姨去菜市场买菜,都是提着一个菜篮子。济南的柳树多,很多人会用柳条编篮子,编出的篮子各式各样,提着篮子去买菜成为“时尚”,也有人拎着棉布、麻布做的布袋去买菜,在集市上不论买到什么菜,都往篮子里或者口袋里装。赶集上店,大家都习惯了自备盛菜的家什。“那个年代,塑料袋是个稀罕东西,去百货大楼那样的大商场,买个价格贵的东西,商家才给一个塑料袋。谁家若是有个塑料袋,都看得像宝贝似的,装了这个装那个,不舍得扔掉。”黄阿姨说。
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去菜市场买菜,人们开始使用花里胡哨、颜色各异的塑料袋了,那些塑料袋很薄,有的还有刺鼻的味道,不少都是买菜时商家送的。那个时候,商贩不像现在这么大方,若在同一个摊点买两三种菜,商贩就会跟顾客商量,提出把这两三种菜给放在一个附送的塑料袋里。有的顾客好商量,有的顾客想多要塑料袋,就不同意,有时双方会为一个塑料袋争得面红耳赤。
近年来,塑料袋可谓满天飞,只要去买菜,商贩会主动免费提供塑料袋,真是方便了顾客,谁也不会再为一个塑料袋争吵了。“买菜回来,一种菜就用一个塑料袋,每年家里收集的免费塑料袋有好几包,用不完,不少都用作了垃圾袋。家里那个用了多年的菜篮子,早不知放哪去了。”黄阿姨说。
2008年6月国家开始实施限塑令,一时间,大小商家都不给免费提供塑料袋了。这下,黄阿姨还真有点不习惯。黄阿姨说,习惯了多年来出门买菜不用带盛菜的家什,商家突然不给免费提供塑料袋了,还真找不到用什么家什来盛菜。后来,黄阿姨买了一个专门盛菜的提兜,每次出门买菜就提着它。那段时间,黄阿姨出门买菜常常忘了带提兜,有时候买的菜多了,不得不花钱买一个塑料袋提回家。家中装垃圾,也是去超市购买专门的垃圾袋。
这两年,只有大型超市坚持对塑料袋收费,菜市场的商贩又开始免费提供塑料袋了。至于啥原因,黄阿姨也不清楚,她那个专门买了用来盛菜的提兜,现在又闲了下来。家里存下的塑料袋又越来越多了,她已经很久没有去超市买过垃圾袋了。“我还是觉得用提兜好,环保,但商贩每次都免费送塑料袋,也挺方便。”黄阿姨说。
亦喜亦忧
一组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超过1万亿个,仅北京市,每年废弃的塑料袋约23亿个。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什么?专家说,大部分塑料袋在使用12分钟后就被丢弃,但这个塑料袋在环境中的自然分解,却需要20年到200年的时间。
现如今,在正规超市、商场内,塑料袋成了商品,价格从0.2元、0.5元、1元不等。但是布袋子并没有像当初预期的那样,重回百姓生活,五颜六色、不能降解的超薄塑料袋依然在菜市场、早点摊上被免费赠送。
◎关键词:菜场 多数摊点送超薄袋
“给,你的5串羊肉串,4元钱。”6月14日,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的一家烧烤摊前,只见摊贩迅速扯下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将刚烤熟的羊肉串装进袋子里递给一位消费者。烧烤摊旁边的一家面馆里,服务员将一碗刚出锅的炒河粉送到一位客人的餐桌上,盛河粉的盘子被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包裹着。记者向烧烤摊主要来一个摸上去感觉比纸还薄的塑料袋,用手轻轻一扯就破了,显然这是国家禁止使用的超薄塑料袋。
记者走访北京市多家菜市场发现,几乎每个固定摊位前面,都挂着几沓五颜六色的塑料袋,遇到来买菜的消费者,商贩会免费提供。“大家都用这种塑料袋,一元钱一沓,又便宜又方便。我们做的是小本生意,人家买把菜还收塑料袋钱,估计就没人买了。”卖菜的商贩说。
6月19日,记者在山东省济南市选择了几处街头流动早点摊进行了调查。在祝店社区118路公交车站牌处,记者看到几个卖早点的摊贩正在忙碌着,有的炸油条、煎鸡蛋,有的卖蛋糕、牛奶。顾客选好早餐后,商贩会随手抽出一个白色塑料袋,为顾客打包带走。“多套个袋,这塑料袋不结实,别坠烂了。”商贩对一个买了较多食物的顾客说。在济南市山大路、北园大街、全福立交桥等地段的摊点,记者均见到了类似的情况。在花园小区内的熟肉食专卖店,记者发现,商家免费提供的塑料袋上,印有商家的宣传广告。
记者来到七里堡蔬菜批发市场,由于天气炎热,每个摊点都支起了遮阳棚,在遮阳棚的栏杆上,系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只要有顾客来买菜,摊主就会主动递上一个塑料袋,供顾客免费使用。
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二七路集贸市场、武昌区黄鹂路菜场,记者看到每个摊位上都挂着花花绿绿的塑料袋,遇到有人来购物,摊主就会扯下一个塑料袋,把顾客挑好的蔬菜、水果放进去。如果感觉顾客买的东西多的话,摊主还会大方地多套一个塑料袋。记者问一个摊主,这种塑料袋是否属于可降解的塑料袋。“没事,这个塑料袋保证你能把东西提到家,要是不放心,我可以再给你多套一个袋子,一个塑料袋不就是两分钱嘛!”摊主答非所问地告诉记者,他一天要用去近100个塑料袋,成本也就是一两元钱。除了蔬菜、水果市场外,记者还发现,武汉市很多早点摊贩习惯把油条、包子、馒头等食品,直接装在超薄塑料袋里。
◎关键词:超市 手撕袋消耗量大增
“您好,需要购物袋吗?”北京美廉美超市增光路的收银员一边熟练地扫描着商品条形码,一边问顾客。记者在该超市收银台观察了十几位购物结账的消费者后发现,除了3位由于购买物品较少,直接拎在手中外,其余顾客都自行准备了购物袋。北京超市发超市魏公村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大多数消费者都自带购物袋,但仍然有一部分消费者会购买超市塑料袋,以年轻人为主。”
济南市一家超市的收银员告诉记者,“限塑令实施以来,各商场和连锁超市对塑料购物袋实行收费使用,小号环保购物袋每个售价约为0.3元、中号的为0.5元、大号的为1-3元,很多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自带购物袋来购物。”
济南市大润发连锁超市负责人张先生告诉记者,限塑政策实施后,超市对塑料袋实行有偿使用,塑料袋的使用量较此前减少了近70%,但超市内免费手撕袋的使用量却翻了两番,由于政策没有要求对预包装塑料袋进行收费,部分消费者将预包装塑料当成了有偿塑料袋的免费替代品。
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的沃尔玛卖场里,收银台前排了数列长长的队伍。记者随机选择了一列队伍进行观察,发现结账的10名消费者中只有两人购买了塑料袋,有8人是自带环保购物袋。该店店长告诉记者,限塑令实施后塑料袋变为有偿使用,0.3元一个袋子让不少消费者开始计算成本,多数人在购物时选择了自带购物袋,现在每天付钱购买塑料袋的顾客占不到两成。
“痒”在何处
离限塑令发布时间已经过去整整4年,但实施效果仍不理想。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采访中,多位消费者表示知道限塑令,但认为拿着袋子、篮子去买菜着实不方便,还是习惯买菜时,由摊主免费提供塑料袋,提回家后还可以当垃圾袋使用。“方便嘛,买了菜商贩就会免费送塑料袋,回去还可以当垃圾袋用,既经济又实惠,干嘛自己还要带购物袋呢。不管卖家给什么样的塑料袋,只要能用就行。”正在菜场买菜的消费者范小姐说。记者看到,范小姐手里拎了5只塑料袋,薄薄的袋子里装的蔬菜可以一览无余。
“顾客有时为了一两角钱还要讨价还价,如果花同样的钱,别人免费给塑料袋,你不给,谁还来买你的菜?再说了,袋子这么薄,收钱谁买啊。”一位卖菜的摊贩如是说。济南市七里堡市场一位卖茄子的摊主告诉记者,前两年还有人查,大家都不敢使用超薄塑料袋,现在没人管这事了,大家都在用。
在北京一家贴有“不提供免费购物袋”公告牌的水果店里,老板向记者抱怨道:“本来购物袋是要收费的,我们店门口都贴出牌子了,但是试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收钱没人买,不少人买水果时没有带购物袋,就不买了。没法子,现在我们也只能免费提供购物袋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商家免费提供,消费者乐意接受,皆大欢喜之下很多人并不关心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这种消费惯例,多年来商贩和消费者都习以为常,尽管多数人对限塑令表示认同,但习惯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认为,利益的驱动,监管的漏洞和难度,还有消费者对政策的不理解,这3方面导致了限塑令“令行禁不止”。
达尔问环境研究所负责人赫晓霞认为,限塑令采用有偿收费这种价格手段过于简单。“实际上,0.2元至0.3元钱一个的塑料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不算多么高的成本。生产企业照样生产,价钱由购买者商贩支付,最后,大批量购买塑料袋的商贩则将成本转移到了消费者身上。”
采访中,武汉市工商局江岸分局局长叶开军提出了工商人员在执法中碰到的一个难题,即《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中,对商品零售场所定义太窄,其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商品零售场所是指向消费者提供零售服务的各类超市、商场、集贸市场”。“那么,麦当劳、肯德基或是蛋糕店这些既不是超市、商场,也不是集贸市场的零售场所,可以无偿提供厚度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袋吗?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住了基层执法人员的手脚。”叶开军说。
武汉市食品流通行业协会秘书长罗锦云认为,在连锁超市消费者购物均到收银台统一结账,塑料购物袋放在收银台,消费者若需要便另行付费购买,便于管理;而菜场、集贸市场商户比较零散,商户间独立清算,虽然有的市场管理者要求商户购买市场指定的塑料购物袋,但为了留住顾客,连商品都可议价出售的商户很难与消费者计较几角钱甚至几分钱一个的塑购物料袋。
济南市再生资源总公司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我国仍处在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传统模式,使得塑料袋这种可再利用的资源被直接当作垃圾扔弃,再加上国内塑料袋回收再利用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工艺、设备简单,废旧塑料袋回收环节主要依靠人工捡拾,再生利用的技术和设备都十分简陋,给塑料袋的回收利用带来了难度。
破解之道
限塑,如何能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的监督理念、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是否需要进一步转变和提高?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董金狮建议,应该从生产商、市场管理者、监管部门3方面加以改进。首先,实行生产企业许可制,在生产源头上把好关,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生产任意规格的塑料袋。其次,市场管理者应发挥宣传、引导及监督作用。农贸市场使用超薄塑料袋情况较为混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市场管理者没有采取有力的监督措施,任其发展。最后,应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限塑令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科技部等多个部门,但每个部门该负什么责任没有说清楚,应明确各级政府执行和监管限塑令的总体责任部门,由其负责协调相关部门的限塑工作,明确具体职责。
另外,监管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利用监督举报机制,鼓励公众举报投诉,快速处理投诉并及时执法。对监管者的监管,比对生产企业的监管更重要,要遏制“念歪经”,防止限塑令变成“限塑零”。
在提高消费者环保意识方面,董金狮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滥用塑料袋的危害和限塑令知识,影响消费者改变购物袋使用行为,并鼓励公众关注和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实施。在宣传环保问题的同时注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宣传。有些农贸市场、街边小摊免费提供的塑料袋,没有达到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过多使用会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伤害,为了消费者的健康,应提醒消费者慎重使用不合格塑料袋。
赫晓霞提出可以从塑料袋的生产和回收两端进行控制。在生产源头上,控制塑料袋生产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同时,避免把控制塑料用品的成本转加到消费者身上。在回收行业中,现阶段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这个系统增加塑料袋的可利用率。但由于塑料制品体积大、轻且分散,不如回收纸制品收益高,因此,不少人更愿意从事后者。为鼓励回收,相关部门可以对回收塑料制品行业给予一定的补贴。
有专家认为,政府部门可考虑修改限塑令,要求集贸市场中的驻场商户不得提供塑料购物袋,顾客仅能在集贸市场管理者指定的地点购买塑料购物袋,同时,大幅提高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的售价,从根本上抑制塑料购物袋的使用。
山东农业大学环保志愿者陈希表示,“限塑”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增进全民福利的好事,可这一本意,没有得到消费者的真正理解,在实施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社会动员,缺乏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只看到政令落实实施,看不到文化价值观对改善人们行为的影响,没有让人感觉到“限塑”是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限塑政策的落实,还需有关部门在文化、宣传等“软手段”上做文章。
山东省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主任王云鹏表示,若想控制不环保塑料袋的使用,有关部门还需将限塑令落到实处,规范商家的销售行为。对消费者而言,在不增加其消费成本,不影响其购物方便的前提下,应对消费者加强科学、环保的消费理念教育,使之自觉参与到环保消费行动中来。
武汉市百步亭社区志愿者于天宝表示,该社区通过联合大型企业、商家制作环保布袋,倡导“绿色消费、环保消费”理念。但在促进消费者自觉限塑的同时,还要从源头抓起,减少集贸市场商家购买超薄塑料袋的渠道,增加购买塑料袋的成本。同时,还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对生产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袋生产商予以重点打击,形成合力控制源头,才能真正将限塑令落到实处。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民革武汉市主任委员甘德安建议:一是通过适度财政补贴,使环保袋的价格接近超薄袋的价格;二是跨地区联动,切断超薄塑料袋的入市通道;三是同一地区不同集贸市场须步调一致,联合抵制超薄袋;四是培养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劣质塑料袋的危害,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积极提倡商家通过使用纸袋或者简易打包的方式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五是大力发展绿色包装产品,加大技术开发的力度,通过科学技术生产、使用可降解的环保塑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