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到47650亿元,同比增长12.7%。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近期数据,仅2012年前7个月,全国3.7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1467.1亿元。
10年来,我国纺织服装市场的变化还体现在家纺和内衣这两大品类的消费激增上,这也是我国居民消费发生结构性变化的一个有力佐证,因为只有当全社会经济水平和消费观念提升到一定水平和阶段时,家纺和内衣的消费需求才会大幅增加。
在评价10年来中国纺织服装市场的变化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指出,衣着类的品牌消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追捧,人们把品牌消费作为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作为消费升级的一种体现,人们不仅消费品牌产品还分享品牌文化。可以预见的未来是,随着宏观经济发展和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内服装零售将保持高速增长,而且中低端产品将被品牌所取代,品牌纺织服装企业将以势不可当之势奔腾发展,一路高歌。
菜篮子越来越丰富
在北京,只要一说起农产品批发市场,人们自然会想到“新发地”。位于北京市南郊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北京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全国交易量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之一。
来自山东寿光的朱师傅在新发地市场从事蔬菜批发近10年。10年来,朱师傅批发的蔬菜品种已由原来的大葱、大蒜发展到数十个品种,而此前拉菜用的农用车也换成如今的十轮大货车。“由于国家支农政策好,现在农民种植的蔬菜品种多了,老百姓也有了口福,可以说想吃啥都能买得到。”9月23日,朱师傅对记者说。
或许,新发地市场的统计数据更有说服力:截至今年4月,在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新发地市场内,每天的蔬菜吞吐量达1400至1500万公斤,果品吞吐量达到1500至1600万公斤,蔬菜和果品总计约3000万公斤。新发地市场的蔬菜供应量占到北京全市总需求量的70%以上,水果80%以上,进口水果90%以上。2011年,新发地各种农产品总交易量达1200万吨,交易额达400亿元。
“2008年底,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通知,部署‘农超对接’试点工作”
“品种多了,量大了,这从新发地不断新建的交易大厅也能看出来。”朱师傅对记者说,除了最早的肉类交易大厅,新发地市场还分别于2007年后兴建了6440平方米的特色菜交易大厅、4000多平方米的海南精品水果交易大厅、7000多平方米的水产品交易大厅等多个专业市场,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华北地区最大的水产品交易中心。
9月23日,在新发地特色菜交易市场,记者看到芥兰、菜心、娃娃菜、五彩椒、甜豆、龙豆等数十种蔬菜在各商铺内摆放齐全。一家商铺门前摆设的信息牌显示,芥兰2.4元/公斤,娃娃菜8元/公斤,龙豆6元/公斤……“10年前的秋天可吃不到这么多菜,现在是出门就能买着。”商户陈女士对记者说。
为了让市民们更便捷地购买新发地市场上的主要蔬菜,新发地还专门在市区推出社区便民菜店、首都菜篮子直通车,以解决蔬菜流通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让老百姓“想吃啥都能买到”。
2008年12月11日,为贯彻落实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推进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部署。到2011年年底,中央财政总共安排了7亿元的资金,在19个省市支持1000多个农超对接试点项目,目前开展农超对接的连锁经营企业已经有800家左右,与超市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突破了1.56万个。从整体实施情况看,农超对接有效地减少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基本上实现了企业、农户、消费者三方共赢的效果。
为进一步解决群众买菜难、买菜贵问题,2011年10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鼓励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会议要求各地增加财政投入,通过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在主产区、集散地和主销区升级改造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加工配送中心;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对鲜活农产品市场要减免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费用。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依法查处违规收费行为。同时,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提高大中城市鲜活农产品自给率。
保障房有希望
富力阳光美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五环外的常营乡,是2010年竣工的限价房项目。记者于9月23日在这里看到,小区内道路干净整洁,中心地带是一块大面积的绿化区,里面栽种了垂柳、松柏等树木,一群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在儿童游乐区尽情玩耍。
“虽说交通远一些,但与原来的家相比,房子更宽敞明亮,周边环境也安静舒适。”正在锻炼身体的业主吴大爷对记者说,自己原来家住西城区西单周边,尽管地理位置优越,但一家三口同住在人均不足6平方米的平房中,实在有些局促。
“买商品房根本买不起,2008年左右北京五环内的房屋均价已接近两万元一平米,而我们全家每月的收入也不到一万元。”吴大爷告诉记者,当时他和老伴已经退休,由于没有房子,儿子30多岁还没有谈对象,“正好北京市推出了限价房,我们这才有机会住进这么好的楼房”。
“到2010年底,全国累计用实物方式解决了近2200万户城镇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当年下半年,北京市政府推出了“限地价、限房价”的限价房,以解决一些无力购买商品房的“夹心层”居民的住房困难。至今,北京市已建设有旗胜家园、兴康家园、红狮家园等多处限价房项目,每平方米售价在5000元至7000元之间。
10年来,无数家庭像吴大爷一家一样经历了乔迁之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数据可以为证: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8年的18.7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31.6平方米;“十一五”期间,全国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630万套,基本建成1100万套;到2010年底,全国累计用实物方式解决了近2200万户城镇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实物住房保障受益户数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比例达到9.4%,还有近400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记录了10年来我国住房供应能力的快速提高:2003年全国全社会(含农村)房屋竣工面积为20.2亿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为13亿平方米;2010年,上述两个数字分别为30.4亿平方米和18亿平方米,增幅在50%左右。2003年以来,我国城镇住宅每年竣工量从600万套稳步增加到900万套左右,相当于城镇地区每千人年新增住宅11-13套,达到发达国家住宅建设最高潮时期的水平。截至2010年,在城镇竣工住宅建筑面积8.68亿平方米中约有6.34亿平方米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的商品住宅,竣工商品住宅套数602万套,城镇住宅商品化率从2003年的61.5%上升到2010年的73%。
实现居者有其屋仍然任重道远。今年6月公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提出:我国将制定基本住房保障条例,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力争使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得到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加快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改造,“十二五”期间改造林业棚户区(危旧房)81.53万户。《行动计划》指出,我国还将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基本住房安全问题。2012-2015年,将累计帮助500万贫困农户进行危房改造。
交通创造速度奇迹
10年来,私家车早已驶入寻常百姓家。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1年8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19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占机动车总量的45.88%。
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公路总里程由176.52万公里增长到410.64万公里,增长了1.3倍。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猛增至8.49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超350万公里,东部和中部“村村通”公路目标已经实现,西部9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全面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西部开发8条省际通道基本贯通,一个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一早出发,只需5个小时,就能从北京到青岛。动车的开通,极大地节省了旅途上耗费的时间。”9月20日,在北京工作的青岛小伙陈鹏对记者说。国庆期间,他照例要回青岛老家探望父母。在2010年D331次动车开通以前,从北京坐普快列车到青岛需要12个小时。
“截至2012年7月,我国已建成投入运营的高铁共有21条,总里程达6894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动车组的出现意味着我国铁路进入高速时代。2007年4月18日零时,我国铁路第6次大提速正式开始,除原有的列车大部分提高速度外,新增了“D”字头的动车组。D字头的动车组列车采用 CRH列车,CRH即 ChinaRailwaysHigh-speed的缩写,中文意为“中国铁路高速”,是中国铁道部对中国高速铁路系统建立的品牌名称,又称“和谐号”。
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随后几年间,武汉—广州、郑州—西安、海南东环等高铁相继建成投产。
2011年6月30日,当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截至2012年7月,我国已建成投入运营的高铁共有21条,总里程达6894公里,居世界第一位。高铁的运量优势,产生巨大的人气效应和汇聚效应,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高铁沿线,出现新城区新工业区,改变着中国的经济版图。
民航方面,这10年是中国民航事业快速发展的10年——10年间,全行业拥有飞机总量从1095架增加到3142架;我国定期航班航线从1176条增加到2290条……2011年,我国人均年乘机次数达到0.2次,比2002年的0.07次,增长近3倍,比1978年提高了100倍。目前,我国共有定期航班航线2290条,其中国内航线1847条,国际航线443条,2011年中国乘飞机出行旅客人数已达到2.9亿人次。2011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货邮运输量达到577.4亿吨公里、557.5万吨。
教育发展趋向均衡
教育是立国之本。自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让人们感触最深的,无疑是高等教育的扩招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0年前,提起大学,人们首先想到的词是“象牙塔”,如今,大学已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免费。与此同时,从小学到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并完善”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招生计划数显示,2012年我国博士生招生计划为67216人,2003年则仅为49201人,首尾年份相比规模扩大了36.6%;2012年硕士生招生517200人,而2003年则只有217799人,扩招了137.5%。2011年,全国本专科毕业生人数达到650万余人,而在1998年这一数字仅为108.36万人。
高考改革也在循序推进。“现在除了全国高考统考,有专长的学生还可以参加高校联盟自主选拔考试,或是选择直接去国外读大学。”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指出,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实行联考,包括以北大为首的“北约”、清华为首的“华约”以及由天津大学为首的“卓越联盟”均于2010年前后开始对外进行自主选拔考试,成绩优异的考生可直接被这些高校录取,从而缓解全国统考中考生的升学压力。“一考定终身”渐成过去,出国读大学、选读国内国际名校合作办学的项目……越来越多的选择摆在学生面前,他们不再处于被挑选的境地,而是开始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10年间,我国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上也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2003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举行,决定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注:即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肓)攻坚计划。调整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由农民部分承担转为由政府全部承担,加大投入改善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2011年底,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特别困难的42个县“两基”验收通过,以此为标志,全面实现“两基”目标。
“两基”攻坚战,成就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从文盲大国到教育大国的奇迹,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但是,前进的步伐没有停下,实现了“有学上”,还要让孩子们“上好学”。
——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2011年教育部与大部分省区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制订“时间表”和“路线图”。
——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免费。与此同时,从小学到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并完善。
——2012年8月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各地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等相关方案。
医疗保障普惠全民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卫生改革,全面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为解决看病贵问题,10年来,我国面向全民的基本医保制度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面铺开,从保基本到济大病,为近13亿人民构建了抵御疾病经济风险的安全屏障。
“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医院、社区有卫生服务站的目标,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2003年,我国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这是我国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有效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使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困境。
2007年,国家又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保障范围面向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保障重点是住院和门诊大病等医疗支出。
2009年3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出台,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全面深化医改。经过三年努力,以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兜底,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截至2011年,我国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此外,有近30万包括患有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心病、终末期肾病等8种重大疾病的患者享受到补偿,实际补偿平均达65%。2012年,我国又将肺癌、食道癌、胃癌等12种常见多发大病纳入农村重大疾病保障试点范围,费用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
9月22日,北京市房山区城关街道顾册村村民马女士就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感受。马女士的母亲今年初查出患有肺癌,随后开始进行药物治疗。“像芬必得、西黄胶囊这种专治癌症的消炎止痛药天天都要吃,一个月算下来至少要几千元药费。要在两年前,像这些癌症用药都是自费药,现在扣除每月500元基本医疗费用后,药费最多可以报销70%,大大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
看病难也一直是困扰百姓求医问药的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10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各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5.4万个,其中医院2.2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8万个;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81张、执业(助理)医师1.82人、注册护士数1.66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4.73人。
在城市,各地积极探索双向转诊、收支两条线管理、药物零差率销售等制度,很多地方通过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全科医师团队”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等基本医疗服务。
在农村,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加强。2009年,我国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并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
如今,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初步形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联动、中西医并重、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并存的格局。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医院、社区有卫生服务站的目标,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本报记者郝 军 董芳忠/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