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本堃
《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一名家长自述文章 《开学一月摧毁坚持6年的教育观》,近来引发了各界的热烈讨论。这位家长对于学校讲求秩序和规矩的教育方法深感焦虑,认为这使得自己坚持了6年的个性教育理念被摧毁,担心孩子未来会成为教育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在笔者看来,追求个性和遵守规则并不矛盾,张扬个性,也不能以漠视社会、集体的基本规则为代价。
让我们先讨论一下个性。这个词如果在20年前用于评价一个孩子,多半不是个褒义词,但如今却常有赞誉之意。有个性似乎总是会与能力强、有才华挂钩,从言谈举止到穿衣打扮,人人都希望张扬个性。应该说,这是国人教育理念提升的表现。
对于一个小学新生来说,大家统一用相同的本子、铅笔、文件袋,这就是抹杀了个性吗?换言之,别的孩子都穿白色的舞蹈鞋,唯独自家孩子穿粉色系缎带的芭蕾舞蹈鞋,就算是培养个性了吗?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表层化了。培养个性,应该是给孩子的个性发展一个宽松自由的土壤,使孩子自身的潜能、天赋充分被开发出来,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这个独一无二应该是精神和智能层面的。
可以想见,在每一位家长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期望中,孩子的个性发展目标应该是正向的,是美好的,而不是要培养一种“各色”的特殊性格,更不代表追求个性就可以为所欲为。比如,如果认定“上课时让孩子们好好听讲,下课时提醒孩子们喝水、上厕所”是流水线似的教育,那学校应该如何管理才算是保护了小学生们的个性和创造性?难道上课时可以随便喝水、上厕所,甚至去操场上跑一圈?学校里有不同年级多个班级,有多种学科,需要对教师、教室、体育馆等资源统筹安排管理。如果连最起码的上课、下课规则都需要质疑和挑战的话,那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的确是分分秒秒、大事小事都足以焦虑了。
近些年有些家长不认同 “流水线式”的学校教育,选择让孩子留在家中,或者几个孩子一起上私塾。但是,孩子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届时其必须遵守公认的道德准则和国家法律法规,而这些都需要其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否则就会很难立足,更侈谈发展。
笔者认为,追求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没有错,但应该建立在遵守并适应基本规则的基础上,比如小学生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当然,对规则如有质疑,家长可以通过家委会等形式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协商,却无须动辄就焦虑,或放任孩子漠视规则,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