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戴 岱
秋冬交替,气温渐低,加上昼夜温差大,心脑血管疾病进入了高发期。记者近日在多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了解到,每年此时都会有许多老年人纷纷到各医院要求输些疏通血管的药物,以预防脑血管病发作。可见“预防性输液”是季节交替时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位于北京市天通苑某医院的门诊输液室里,五六位老人正在输液。67岁的张大妈患有心脏病,每年到这个时候就输丹参注射液,已经3年了。“通通血管,防患于未然嘛。而且这是中药制剂,没副作用。”张大妈说。输液室的值班护士告诉记者,近半个月,输液室每天都有五六位老人来输液,基本都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他们主要是输些活血化淤的药物,如丹参、红花、黄芪等中药制剂,一般都是输一周至两周。这些老人看上去大多像健康人,为什么没病找“病”?这种“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性输液”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很多老人认为在季节交替时输点液冲冲血管,可以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保健作用。但这种‘预防性输液’不仅预防不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盲目地输液还会增加感染机会,尤其是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有百害而无一利。”北京朝阳医院药剂科药师司徒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据司徒伟介绍,现在患者进行的“预防性输液”主要是一些活血化淤、降低血黏度、抗自由基及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但目前这种“常规”输液预防方法尚未得到科学、严谨和大规模的临床验证。他表示,心肌梗死、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是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仅仅依靠每年的定期输液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降血压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而输液不可能降血压。同样,对心脏病患者而言,短期输液也不能治疗心脏病,这些活血化淤的药物只能使血管壁暂时扩张,药效一过,患者的病情还会反弹。”司徒伟说,此外,输液本身还可能增加感染机会和输液反应,如发热、肺水肿、静脉炎和空气栓塞等。输液过程中,进入血管内的杂物可引发血液感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损伤之处可导致脂肪沉积,使动脉粥样硬化,久而久之形成新的梗塞。
司徒伟提醒老年朋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则是及早检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治疗,能口服治疗就不注射给药,能少输液就尽量少输液。他同时强调,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不要把希望寄托在“预防性输液”上,关键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平时饮食结构搭配合理,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锻炼身体,戒烟限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